中国传媒联盟 据 健康大视野网 讯: 李丕宝主任和他的医疗团队
健康大视野:科室有何特色?刚刚接手的时候是什么情况?管理科室有哪些经验? 李丕宝:我现在负责山东省交通医院“120”急救中心、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中心ICU)。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服务窗口,是开放式的科室,直接面对各种类型复杂的急诊病人。“120”急救代表了时间就是生命,同时也是医院和社会的形象,重症医学科是给医院各个专业保驾护航,是一些危重病人集中救治的场所,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与精湛的医疗技术集中救治,借此来提高抢救成功率,体现了医院的整体抢救水平,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医院不重视急救和重症医学,这个医院是没有生命力的。 2008年医院刚创建ICU的时候,压力是非常大的。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我充分利用了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自己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人做事,做人就是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得到整个急救团队的认可。做事对于医生来讲就是提高业务技术能力,对病人认真负责。例如,每周科室都有2次大讲课,每天早上都有业务例会。提高团队业务技能,增加团队凝聚力,与团队每个成员同甘共苦。 再次,利用学术平台跟一些成立ICU比较早的医院多多交流学习。鼓励年轻医生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多接触本专业的新知识,紧跟医学发展的前沿,尽量提供外出进修和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 2010年,省卫生厅公派出国学习,我通过层层考试入围,被选派到奥地利AKH、KHR医院学习交流。在这期间,学习了解到国外急救、重症医学的先进管理理念。回国后融合国内国外的特点,促进科室的建设。在山东省交通医院建院50周年庆典上,我获得了医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发展突出贡献奖”,同年,医院给了一个新的任务,让我接管急诊科。“交通急救”,是我院的一个品牌,是山东省成立最早的急救团队。当时品牌很大很有名,但是团队与人才建设方面不尽如人意。刚开始的时候,压力及困难非常大,经过积极努力,在科室人才资源,团队建设,业务技术能力,抢救流程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大胆的改革创新,得到了医院的大力支持,现在,一个年轻化、高素质的医疗急救团队已经颇具规模,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急诊专业护士培训基地。 急救病人 健康大视野:从医感悟,如何做好一名好医生?医生的名字有包含哪些含义和责任? 李丕宝:现在的社会我觉得两个职业比较难做,一个是教师,一个就是医生。 譬如,社会上议论的一些医患关系紧张问题。我觉得很多方面的医疗纠纷也好,还是投诉也好,主要体现在沟通方面的不畅。作为一名医生,医者仁心,要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真正地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 当然,现在老百姓对医疗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对医生的业务技术诉求也是比较高的,都希望把病人治好,虽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一旦没有达到预期诊断治疗结果,再加上医患沟通不到位,就可能引发投诉甚至医疗纠纷。我经常给病人的说的一句话:“医生不是神仙,我们肯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是诊断还是治疗、护理”。
一般来讲,通过沟通以后,大部分的家属还是能理解支持的。我们的急救团队和别的专业团队还是有不同的,第一个需要争分夺秒,第二个就是快速的反应能力,生死一瞬间,时间就是生命。包括急诊,“120”,ICU。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医疗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三者是缺一不可的。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做到我们所说的好医生。 李主任查房 健康大视野:要做到群众满意,团队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是如何打造一支钢铁服务团队的? 李丕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ICU医护团队就是医院的特种兵”。科室的医务人员要求综合业务能力特别强,必须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和基础操作实战能力,都是复合型人才,科室团队也是这么执行的,急救科室本身就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 团队必须要有协作精神,我一直在强调团队抢救。危重病人来了以后是团队共同去抢救,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做到有条不紊,分工明确,而且要互补。我们平时一有时间就演练团队抢救合作演练,许多年轻的医护人员还是有欠缺,一遍不行就两遍,直到配合熟练默契。多学习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多多观摩这些国家成功的团队抢救视频。团队合作不是面子上的,而是每个医护人员真心的合作。不管你工作以外有什么过节,都不应该带到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是与人命有关的。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一定要区分。工作结束,我支持享受生活,医务人员的压力很大,要学会解压。 医务人员的个人业务能力,要求每一个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先进的急救理论和业务技能。既要做到胜任团队抢救,又有单兵作战的能力。再一个就是现在的医务人员教育素质比较高,大多数是博士、硕士,有冲劲,有想法,科研能力出色。我们一定要积极的支持鼓励,不一定非得墨守成规,要创新。为他们创造机会,通过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多开展一些科研项目,弥补一些方面的空白。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ICU(重症监护病房) 健康大视野:为患者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李丕宝:我从医20年经历了很多病人,见过很多的病人家属,了解了很多家庭。有人说医生是铁石心肠,实际上这句话是错的,医生这个团队是真正有爱心的,医生这个职业没有爱心是做不了的,最起码是做不好的。 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是我们ICU刚刚成立之初团队最重要的工作,医院从四川接收了36名地震伤员,其中有四名高龄重伤员,平均年龄80多岁了,伤情比较重,颅脑损伤、多发骨折等,省市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亲自慰问。 其中一个还有足坏死,到了这里的时候感染非常严重,很容易引发败血症,必须截肢,老人死活不同意截肢。由于老太太来的时候是没有家属的,这种情况非常棘手,我们又不能强行进行手术。除了找心理专家给老人做心理辅导,我们只能多方联系家属,终于联系到了老人在上海读书的外孙,让他外孙连夜过来,到的时候已经凌晨3点钟,经过沟通,老人同意做手术。那段时间,我们团队7天6夜没有出ICU病房,非常辛苦,连轴转,都不知道白天黑夜,很好的完成了这次重要任务,确保不死一人,伤者恢复的都很好,很稳定。这件事情后,医院看到了重症医学无限的发展潜力,非常重视。 我与患者和家属的接触中各种酸甜苦辣在心间,印象还比较深的是2009年,我们接收了一个只有22岁的重度肌无力女孩刘燕,她的病很独特,脱离呼吸机很困难,以至于靠呼吸机生存。之前辗转很多医院,到省交通医院的时候,当时病情非常危急,已经出现了呼吸困难,呼吸快停止了,我们紧急抢救,在ICU病房抢救了很长时间。 有一天,他的父母来找我要求放弃治疗,告诉我,家庭非常贫困,为了给女儿治病已经债台高筑,根本治疗不起了。刘燕也给我写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你们把管拔了吧,让我回家吧”。当时,我听到后心情非常难过,一个才20岁的年轻生命,如果当时把呼吸机脱掉,刘燕必死无疑,这是我不能看到的,更没有权利去做的,而且刘燕的求生欲望还是非常强烈的。刘燕还提出:“我死了以后,我要捐献器官,为社会做贡献。”我听了这句话非常的震撼,内心非常感动。于是,我告诉刘燕及其父母:有困难可以想办法解决,绝对不能放弃。 当时,我就跟医院领导汇报,同时在科室提出倡议,我当场就带头进行捐款,科室所有人员积极响应。医院非常支持,并且在医院范围内进行全院募捐,并减免了部分费用。又联系了媒体在社会进行了募捐。经过一个多月时间努力成功脱机并平稳出院,至今病情稳定,状态良好。直到现在,刘燕母女两人仍经常来山东省交通医院,看望ICU的医生护士。所以说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刘燕康复中 健康大视野:在科技不断发展创新的前提下,在科室科研及技术应用方面有哪些心得体会? 李丕宝:重症医学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专业。应该是08年抗震救灾时,国家才意识到其重要性,中华医学会才成立了重症医学会,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包括大多数县级医院也建立起了ICU。 当然,这里面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主要是理念与经验问题,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水平,非常成熟了。我国毕竟只有近几年才开始快速发展,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当然这也说明我们的发展空间也是很大的。 业务基础与科研能力是ICU以后发展的方向。科研方面是重症医学的一个通病,整个全国来说,科研的投入比较少。科研投入的多少决定了以后发展的成就,科室这两年也比较重视,每年都要申报,今年是两个课题。科室开展的一些新技术必须紧跟重症医学的发展步伐,例如气管切开术,过去都是耳鼻喉科做,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而且并发症比较多。特别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时候,时间有些长了。而我们开展的经皮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迅速、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基本数分钟之内就能做完。医院领导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加大了对急救和ICU的各方面投入,包括硬件和人才的投入。 李主任走进社区讲座 健康大视野:对科室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李丕宝:科室的发展和医院的整体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山东交通医院的床位总数只有近700张。我们的医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潜力。例如ICU只有12张床位,尤其是急救这方面,我们还没有专门的急诊病房。将来这些科室发展潜力非常大。 医院领导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已制定详细的5年规划。5年后,医院总床位数将扩大到1300张,ICU床位达到50张,到时候就是至少4个ICU单元,ICU一般是8-12张床位一个单元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的理想就是各个重点科室可以考虑成立专科监护病房,由重症医学科统一管理,分工更明确,针对性更强。综合ICU病房分成内科和外科,同时成立独立的急诊病房。还有就是人力资源的储备与积累,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医院正在大批的招优秀致力于急救事业的的医护人员,,这几年着重培养,将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