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两位外籍评委外,王澍、崔愷等来自两岸三地的7位评委悉数到场。摄影:冯少文 中国传媒联盟 据 中国建设传媒网 讯 “人在哪里?是谁在用?怎么用?那么多的建筑就是一个场景,是一个空洞的场景。”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接连发问。这是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初评会的讨论现场。 11月13日,经过8个小时的讨论,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入围名单全部产生。中国当代建筑师的代表刘家琨、张永和、张雷高票入围实践成就大奖;曾志伟(台湾)、庄慎、朱竞翔(香港)则因持续贡献高品质的建筑实践,跻身青年探索奖;而林建筑、大理沙溪复兴工程系列实践等凭借各自的强劲探索特点,获得技术探索奖和社区贡献奖入围资格。 中国建筑传媒奖总监南岛介绍,按照《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章程》,中国建筑传媒奖对中国两岸三地的落成建筑全面纳入评奖范围(包括外籍建筑师作品)。本届通过申报与提名两个渠道收到共计135个作品(人),经组委会、评委筛选,最终88个作品(人)进入初评。其中,实践成就大奖9个、青年探索奖25个、技术探索奖22个、社区贡献奖32个 。 初评会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除两位外籍评委在网络提交初评意见外,评委会主席、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香港M+博物馆设计和建筑策展人陈伯康(Aric Chen),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葛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副院长李翔宁,台湾知名建筑评论家阮庆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均出席初评会。 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由王澍担任评委会主席,并以王澍和陆文宇所提出的“自然建造”作为评奖的参照理念。“两岸三地的建筑需要新的力量来推动,本身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需要思考。”王澍说,“要做一个有比较明确的价值观的奖,不是泛泛的建筑奖”。13日晚间,来自台湾的阮庆岳在评选实践成就大奖时,一直感叹,“这次名单太强了。” 从首届到第四届连续担任评委的崔愷也对此届建筑师水平和评选意义予以了极高评价:“今年是一个新的开始,很多建筑师,包括新锐建筑师都报来了优秀作品,他们都在不同方式上,来阐释建筑和自然的关系,或者自然的建造和方法的关系,我很有启发。”他指出,作品是否能够入围不仅要看建筑本身,还要能恰当地表达中国建筑传媒奖“自然建造”的主题。 在评选青年探索奖的过程中,评委们发现不少青年建筑师作品虽然丰富,但是同时也表现出水平起伏不定、思维混乱、手法杂乱的情况。李翔宁希望中国建筑传媒奖,“能够鼓励年轻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角度,能坚持自己的特有语言。” 中国建筑传媒奖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2008年发起主办,是中国首个注重建筑的建造特点和在地特点,并以推动其国际影响力为目标的建筑奖。前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的理念为“走向公民建筑”,强调建筑的社会性与公共性、建筑在社会生活中应起的担当性。 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终评与颁奖典礼将于12月6日在深圳大剧院举行。
刘家琨作品《西村·贝森大院》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朱竞翔作品《阳光童趣园》
香港菜园村重建(王维仁)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李兴钢) 第四届中国建筑传媒奖入围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实践成就大奖 :刘家琨、 张永和、张雷 青年探索奖:曾志伟(台湾)、庄慎、朱竞翔(香港) 技术探索奖: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李兴钢)、林建筑(华黎)、新型空间结构、轻型建筑系统与可持续建造技术(朱竞翔)
社区贡献奖:香港菜园村重建(王维仁)、常德“老西门”综合片区改造设计(曲雷、何勍)、大理沙溪复兴工程系列实践(黄印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