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媒联动☆传媒联盟 2014-04-16 重要通知与声明  2020年精选20个创业好项目——期待与您早日联手合作共赢  仅需5.8万元就可通过CCTV点睛播出1个月和通过GJTV等百家媒体联合常年展播  评选与出版《当代百名书画艺术名家抗疫作品展》的活动通知 五秒电视广告只需五十元☆本项目正在诚征各地代理 点此查看加盟合作☆本站人才招聘公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三农 >

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时间:2017-12-22 16:46 来源:中国精神建设文明研究会作者:中国精神建设文明
五载花开花落,五载寒来暑往。“十一五”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政府各项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为核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支柱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指标。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   拜四俊

 

 

五载花开花落,五载寒来暑往。“十一五”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政府各项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为核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支柱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指标。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基本情况
 

(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增加良种补贴、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水利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一卡通”的直补方式。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把农业补贴政策覆盖农垦农场。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严禁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缴费,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市场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农产品市场稳定。
 

(二)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各级财政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提高”和 “三个优先”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废,大幅度增加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补助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规模。对各地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各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三)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认真落实支农财税政策和农村金融政策,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加大支农再贷款力度,支持商业银行不断增强支农实力。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监管。研究制定加快我区农村金融改革的意见以及财政、金融支持农业保险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在乡镇新设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给予一定扶持,三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充分发挥农业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吸引更多资金投向“三农”。
 

二、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的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农业补贴政策
 

目前,我区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简称为“四补贴”。“十一五”期间,国家、自治区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和化肥补贴补贴累计资金达到28.1亿元,其中:粮食直补资金4.3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15.34亿元;良种补贴资金3.29亿元,小麦、水稻、玉米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马铃薯种薯生产列入补贴范围;购机补贴资金4.85亿元;化肥补贴2860.8万元。
 

1、农作物良种补贴
 

2008年中央对我区全部水稻面积和部分小麦面积实行良种补贴;2009年以来,中央对我区小麦、水稻、玉米良种补贴实施了全覆盖。2008年—2010年,共落实良种补贴计划1870.54万亩,落实补贴资金2.05亿元。自治区自2004年起,对玉米、水稻部分优质新品种实行补贴政策。“十一五”以来,补贴金额逐年扩大,补贴品种逐步扩大到玉米、水稻、小麦、马铃薯。中央和自治区良种补贴资金,全部按照“一卡通”形式于每年5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直接划入农户补贴账户。
 

2、粮食直补
 

自治区从2005年起,在对引黄灌区种粮农民和农垦职工直补的基础上,扩大到对扬黄灌区种粮农民进行直补,并改按计税面积直补为按实际种植面积直补,部分县市补贴标准由每亩10元提高到12元,粮食直补面积552.59万亩,粮食直补资金6258.71万元。2006年,粮食直补面积556万亩,每亩直补15元(补贴标准下同),补贴资金8340万元。2007年,粮食直补面积576万亩,补贴金额8643万元。2008年—2010年,每年粮食直补面积580万亩,补贴金额8697万元。补贴资金财政于每年4月底前打入农民“一卡通”账户。
 

3、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从2008年开始,国家实行农资综合补贴。补贴面积按2007年末耕地面积资料,全区耕地1662万亩,其中水地625.5万亩,每亩补贴56.7元;旱地1037.5万亩,每亩补贴15.1元。2008年—2010年每年补贴资金51120万元。补贴资金于4月底前打入农民“一卡通”账户。
 

4、化肥补贴
 

自治区自2004年对春耕生产化肥进行季节性政策补贴,主要对川区春耕生产所需尿素涨价部分进行补贴,2004年、2005每年补贴资金500万元,补贴面积327.4万亩,补贴标准每亩1.52元。2006年补贴资金555.8万亩,每亩补贴1元,补贴资金555.8万元。2007年补贴面积576万亩,每亩补贴1元,补贴资金576万元。2008年补贴面积580万亩,每亩补贴3元,补贴金额1729万元。补贴资金于4月15日前打入农民“一卡通”账户。
 

5、农机购置补贴
 

补贴范围覆盖全区所有农牧业县区,补贴标准为购机价格的30%、单机补贴上限5万元不变,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5个小类180个品目。“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93亿元,补贴资金由2005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13亿元,资金总量翻了42倍,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近15万台(套)。全区农机总动力增长24.8%;大中型拖拉机增长64.9%,小型拖拉机增长5.5%;联合收割机增长117%,各种配套农机具增长52%,农业机械已成为支撑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二) 农业投入政策
 

1、种植业投入政策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自治区加大沃土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项目扶持力度,累计落实项目资金1.2亿元。
 

(1)种子工程。2006年—2010年,国家、自治区累计投入资金8068.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589.5万元,自治区财政820万元,地方配套659万元。主要加强良种繁育基地、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2)植保工程。2006年—2010年,先后建设了原州区、中宁县、永宁县、灵武市等12个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和宁夏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分中心建设项目。投资共计360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实验室、检测室、药械仓库等土建工程、农作物病虫标准观测场、配备了农作物病虫监测、实验室检验检测、预防与应急控制等仪器设备,目前已有10个项目投入运行。通过项目实施使我区测报工作实现了观测调查手段现代化、病虫信息传递网络化、预报发布可视化、测报管理规范化,大大提高了我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水平,使监测预警覆盖面达农作物种植面积的90%以上,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重大病虫害有效防控面积达85%以上。植保工程项目为我区12个县、市(区)配备了2500多台背负式喷雾机等防控设备,明显提高了全区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防控能力,每年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示范带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3000万亩次以上,病虫等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每年挽回粮食损失3-5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8亿元,为我区农业安全生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减少了农药施用数量和使用次数,降低农药在农产品及土壤中的残留量,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护了人民身体健康,为安全、优质、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测土配方施肥。2005—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累计投资5422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4640万元,自治区782万元(含农发资金330万元)。从2007年起每年被自治区政府列入为农民办理的30件实事之一,2010年推广面积达到800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721万亩,平均每亩节本增收25元以上,累计增收7.3亿元。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减少了面源污染,提升了土肥技术服务能力。
 

(4)保护性耕作基本建设。2010年,我区彭阳、隆德、青铜峡、永宁4个县(市)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吴忠、平罗、灵武、中卫、盐池、原州、西吉7个县(市、区)在前几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的基础上,继续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一年来,在农业部和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各项目实施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保护性耕作主体技术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土壤肥力,节约了水资源,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大提高了项目区机械化作业水平,减少了劳动力投入,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扶持政策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围绕畜禽品种改良、饲草料加工调制、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环节给予了大力扶持。
 

(1)畜禽良种。我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逐步纳入国家畜禽良种补贴试点,成为全国唯一的良种补贴覆盖主要畜种,奶牛、肉牛冻精实现全覆盖的省区。截至目前,全区累计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资金4871万元,落实中央畜禽良种工程建设项目资金1940万元。共推广优质奶牛冻精235.2万支,推广优质肉牛冻精216.6万支,引进国外良种肉羊原种1087只,推广肉用种公羊3470只,选种选配优秀滩羊种公羊2.38万只,引进、推广瘦肉型种猪2360头。目前,奶牛、肉牛、绵羊良种化率分别达到100%、45%、50%;成母牛年均产奶量由“九五”末的5000公斤增长到6400公斤,高于全国1400公斤以上;肉牛生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滩羊“两年三产”比例达到50 %以上。
 

(2)标准化规模养殖。累计落实中央财政资金6675万元,扶持生猪、奶牛和肉羊规模养殖场155个;累计落实自治区财政资金9000万元,组织实施“奶牛出户入园工程”和“中南部肉牛设施养殖建设工程”。在中央和自治区项目带动下,全区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3734个,全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等规模养殖的比例分别达到60%、29%、38.6%和62.4%。
 

(3)秸秆加工利用。累计落实自治区项目资金1235万元,支持建设了45个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示范推广了包膜青贮技术。目前,全区秸秆利用率达到了55%以上。
 

3、适水产业政策
 

2006年以来,中央投资宁夏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建设项目639万元,完成5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建设,配备水产品质量检疫仪器设备。2006年至2010年,自治区财政支渔资金共计2616.78万元。主要包括:适水产业开发(1610.8万元)、稻田养蟹(200万元)、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95万元)、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环境治理(317.98万元)、产业技术支撑体系(78万元)、渔业重大技术推广(315万元)等。
 

“十一五”期间,中央扶持宁夏水产良种场建设项目950万元,对6个水产良种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2006年起,我区在全国率先将水产良种补贴纳入农业产业化政策范围内。鲤、草、鲢、鳙等常水产苗种补贴标准:10元/万尾;黄河鲶苗种补贴标准:1000元/万尾。通过项目实施,我区水产良种场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促进全区水产良种生产,目前全区水产苗种自给率达到60%,良种覆盖率达到58%。
 

2006-2010年,中央扶持宁夏渔政执法车辆、快艇建设项目276万元,为各市县配备渔政执法车1辆,渔政执法快艇12艘;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3335万元,主要用于沙湖和星海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2008至2010年,中央渔业资源保护补助宁夏资金共计460万元,主要用于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2006年至2010年,渔业种质资源保护经费共计155万元,主要用于资源养护及黄河休渔等渔政管理。
 

从2003年推行黄河宁夏段休渔期制度,进一步加大黄河休渔执法力度,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近年来,全区累计在黄河及附属湖泊水域增殖放流黄河鲶、黄河鲤、鲢鳙鱼等各类经济鱼类1.5亿尾,渔业资源养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政府主导、各界支持、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形成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从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8个1号文件,都对畜禽防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也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以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畜禽疫病扑杀补贴、基层防疫工作补助为主要内容的动物防疫补贴政策的不断完善。动物防疫相关强农惠农政策有力的保障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使近年来的动物疫情形势得到了明显改善,有效降低了养殖户因动物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力的保障了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1、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目前,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我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我区强制免疫疫苗购置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并且按照中央财政承担80%,自治区财政承担20%的比例分摊,养殖场(户)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安排了大量资金用于疫苗采购,2009年中央财政拨付我区重大动物疫苗采购经费为1461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经费为365.25万元;2010年中央财政拨付疫苗采购经费2189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547.25万元,保证了免疫政策的贯彻落实。自治区农牧厅还会同财政厅按照农业部免疫计划对疫苗分两批实施政府招标采购,然后将疫苗通过冷藏车配发到全区各市县。
 

2、畜禽疫病扑杀补贴政策。目前,为有效防控动物疫情扩散蔓延,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畜禽和布病、结核病检测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同时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染病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并且通过一卡通的形式直接发到受灾群众手中。每只动物补助标准为羊300元、猪600元、肉牛1500元、奶牛3000元、禽10元。2009年和2010年我区分别下达动物疫情扑杀补助经费125.52万元和126.69万元,这些经费的及时下达,最大限度的挽回了因扑杀染病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促进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基层防疫工作补助政策。为了支持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向我区拨付900万元,用于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村级防疫员工资补贴和免疫易耗品的购置。目前除了中央基层动物防疫补助经费,各市县也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提高村级防疫员工资水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为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稳定基层防疫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提供了物质基础,确保了免疫任务的顺利完成。
 

4、电子耳标试点工作。2006年农业部颁布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我区于2008年启动了全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试点表明,采用现行二维码标识和红外激光扫描方法存在识读效率和准确率不高,数据传输不畅,识读设备技术性能不够稳定,软件设计操作不便等问题。2009年自治区农牧厅决定建设“宁夏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RFID追溯系统”,并在部分市县进行了试点,特别是在盐池县鑫海食品有限公司试点后,该公司生产的可追溯来源的盐池羊肉打入北京和天津市场,零售价格由本地的每公斤30元提高到每公斤100元,并引来很多外地客商来盐池考察,同时由于可追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实施动植物卫生措施的协定》(WTO/SPS协定)的有关原则,符合亚组委对食品监管和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因此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首选推荐羊肉。试点证明,通过RFID技术,给动物的电子耳标和动物产品的电子标签置入唯一识别信息,能够对动物饲养、屠宰及其产品加工、销售进行全程信息化监控,从而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追溯。经在全国物联网发展会议、全国农产品质量控制与溯源技术交流研讨会上展示和交流,证实宁夏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利用RFID 技术实现动物及其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信息化监控的省份,其技术水平与日本等国同步。2010年,扩大了试点范围,推广规模为21万头只。目前,宁夏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RFID追溯系统硬软件开发(包括硬件17个、软件14套)已经完成,并在逐步完善。制定系统管理制度2个、技术操作规范10个,制订地方标准2个,培训工作人员140余人次。开通了“宁夏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RFID追溯系统”平台,网址为宁夏食品溯源.中国(www.nxspsy.cn),可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
 

三、强化农业补贴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需要
 

(一)、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1年国家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小麦的收购标准为:三等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95元、93元和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水稻的收购标准为:三等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我区的粮食收购价格标准将在2011年6月中旬左右出台。
 

(二)、继续对种粮农民发放农资综合补贴。2011年我区农资综合直补补贴对象为全自治区的种粮农民(农工),补贴依据为农民(农工)合法承包耕种的耕地面积。标准补贴分水地和旱地,水地每亩补贴57元,旱地每亩补贴16元。自治区根据各市县(区)确认的中国农民补贴网2010年实际发放补贴的耕地面积,对行政区划变更的耕地面积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参考2010年土地详查资料确定2011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耕地面积下达补贴资金。

(三)、继续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2011年自治区良种补贴的范围包括全区各县(区)及国营农场种植的小麦、水稻和玉米。补贴标准为:小麦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15元,玉米每亩补贴10元。
 

(四)、继续实施粮食直接补贴增产。2011年我区粮食直补对象是粮食主产区(引黄灌区和扬黄灌区)种粮农民和自治区农垦农场农工,补贴依据为种粮农民(农工)合法承包耕种的耕地面积,补贴标准为每亩15元。自治区根据各市县(区)确认的中国农民补贴网2010年实际发放补贴的耕地面积,对行政区划变更的耕地面积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参考2010年土地详查资料确定2011年粮食直接补贴耕地面积下达补贴资金。
 

(五)、进一步扩大农机补贴范围。2011年全区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到12个大类、36个品种4224种农机具。实行定额补贴,上线不超过30%;继续对玉米收获机、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具实行20%累加补贴。
 

(六)、继续实施中南部地区设施农业补贴政策。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建设每亩日光温室补贴3000元、每亩大中拱棚补贴1000元、每亩小拱棚补贴200元。


    (七)、继续对发展畜牧业实行补贴。
 

1、实行畜禽良种补贴。每头奶牛补贴冻精2支,每支15元;每头肉牛补贴冻精2支,每支5元;生猪鲜精补贴,每头能繁母猪每胎补助2份精液,每份10元;推广绵羊种公羊3000只,每只补贴800元。
 

2、中南部设施养殖项目补贴。在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沙坡头区(香山乡、蒿川乡、兴仁镇)、中宁县(大战场乡、喊叫水乡、徐套乡)、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等地,对新增基础母牛每头补助700元,按2-2-3分三年对付。对部分肉牛养殖示范村,每村补助10万元。
 

3、草原生态补偿。对禁牧草原每亩每年补助6元;对人工种草每亩每年补助10元;对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牧户每年发放生产资料补贴500元。
 

(八)、继续实施经济林产业补贴政策
 

1、枸杞产业:

新增种植基地9万亩,全部纳入国家重点造林工程,除从国家重点造林工程补助中每亩种苗补助70元外,由自治区财政资金每亩种苗补助50元。

2、葡萄产业:

新增基地6万亩,自治区财政资金每亩种苗补助150元。

3、红枣产业:

新增基地18万亩,其中:14万亩除从国家重点造林工程补助中每亩种苗补助70元外,由自治区财政资金每亩种苗补助50元;其余4万亩全部纳入国家重点造林工程种苗补助。

4、苹果产业:

新增基地3万亩,其中:2.8万亩除从国家重点造林工程补助中每亩种苗补助70元外,由自治区财政资金每亩种苗补助50元;其余0.2万亩全部纳入国家重点造林工程种苗补助。
 

(九)、继续实行新型农民培训补贴。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人均补贴410元。参加新型农民培训,人均补贴100元。
 

(十)、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为平台,扩大奖补覆盖面,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奖补制度,加强政策监管,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道路、植树造林、安全饮水工程、环卫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等公益事业稳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我区所有收费公路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包括: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的水产品、活的畜禽、新鲜的肉蛋奶、马铃薯、甘薯、鲜玉米。
 

四、强化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
 

发展设施农业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分析区情,推进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引黄灌区现代农业建设,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突破干旱制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农民抗旱增收机制的战略选择。2007年自治区提出了《宁夏百万亩设施农业规划》,计划到2011年新增设施农业100万亩,其中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50万亩,达到户均1亩。按照自治区制订的产业扶持政策,三年来持续对全区尤其是山区设施农业建设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自治区对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小拱棚建设分别按照每亩3000元、1000元和2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相关部门支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各市县也筹措资金给予不同幅度的补贴,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吸引社会各方面投入,形成了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农民大户积极参与的建设格局。2007-2010年,总投资70.18亿元,其中自治区财政投入资金9.3亿元,主要从三个方面投入,一是投入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资金5.59亿元;二是自治区产业化资金投入育苗中心、冷链体系、示范园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0.79亿元,三是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投入2.92亿元,重点促进灌区设施农业向高端、精品、高效方向发展;撬动市(县、区)配套、项目捆绑、协调金融信贷及农户自筹60.88亿元。
 

2010年底,全区累计新增设施农业82万亩,总面积达到105万亩。全区日光温室亩产值平均达到2万元以上,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大中拱棚亩产值平均达到6000元以上,纯收入达3500元以上;小拱棚亩产值平均达到3500元以上,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据测算,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纯收入361.4元,设施主产区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同时可提高节水效益30%以上,种一亩设施蔬菜的产值是麦套玉米的5-10倍,水效益是粮食作物的10-20倍。
 

(二)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建设
 

自2008年建设100万亩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规划实施以来,在农业部和自治区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重点对地膜进行补贴,其中:半膜覆盖补贴45元,全膜覆盖补贴60元,该项目建设总体完成情况较好。截至目前,100万亩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建设累计投入补贴资金19209万元,完成以秋覆膜为主的覆膜保墒技术推广283.8万亩。其中:2008年财政安排秋覆膜地膜补贴资金300万元、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专项经费35万元,完成秋覆膜技术推广45万亩;2009年自治区财政安排覆膜保墒地膜补贴资金3969万元(秋覆膜2952万元、早春覆膜1017万元),农业部下达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105万元,完成以秋覆膜为主的覆膜保墒技术推广106万亩(秋覆膜66.1万亩、早春覆膜39.9万亩);2010年自治区财政安排覆膜保墒地膜补贴资金6450万元,农业部下达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150万元,完成以秋覆膜为主的覆膜保墒技术推广130万亩(秋覆膜80万亩、春覆膜50万亩)。
 

(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创建
 

规划用5年时间在全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创建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扶持方式上,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示范基地设施装备、良种引进、技术推广、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市场开拓、贷款贴息以及公益展示示范等。2010年已安排补贴资金1730万元,待考核验收后予以兑现。
 

(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
 

“十一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制定了《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根据每年工作重点制定并执行《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通过政策扶持,累计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14.4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近133亿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破了部门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在扶持方式上,由财政补贴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原则,实行“以奖代补”;在项目确认上,由审批制改为报备制,由先拨款后建设改为先建设后补助;在实施主体和扶持环节上,由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实施转变为以市场主体为主,由单项扶持转向产业链扶持,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大发展、快发展。表现在:
 

1、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枸杞、清真牛羊肉、牛奶、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主导产业带,适水产业、优质粮食、葡萄、红枣、优质牧草、农作物制种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带,苹果、道地中药材两个地方特色产业带。
 

2、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初步构建。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39家,比“十五”末增加了30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比“十五”末增加了5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38家,比“十五”末增加了5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过5亿元的达到7家,过亿元的达到4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2%。
 

3、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全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0多万亩,覆盖了全区81%的种植面积、85%的畜禽养殖规模和80%的水产养殖面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位居西部各省前列,认证产品生产总量达到全区农产品生产总量的40%以上。宁夏大米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省份冠名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塞上一宝鸡蛋、朝那乌鸡、盐池滩羊肉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采取统一包装贴标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农产品流通外向型发展格局显现。坚持用现代商业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实施市场开拓战略,着力构建流通企业、中介组织和购销大户互促互动的流通体系,有力带动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确保了我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有效畅通。高端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出口创汇节节攀升,真正实现了“产得下,销得出”。宁夏枸杞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施农产品70%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香港、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水产品70%以上外销周边省区,中卫硒砂瓜成功打入“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连锁超市,灵武长红枣进入华润万家超市,枸杞、清真牛羊肉获得世博园区、广州亚运会“准入证”。
 

5、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2010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2%以上,比“十五”末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主产区农民人均来自特色优势产业的纯收入一般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高的达到一半以上。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极大地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达到27万人,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亮点。
 

(五)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及鲜活农产业“绿色通道”政策
 

1、实施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十一五”期间,共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资金3000万多元,建设批发市场和外销窗口,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西部特色农业(宁夏)展示合作洽谈会、两届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及各种特色农产品推介展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有效畅通。
 

2、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共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资金9000多万元,主要用于: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和农业投入品监管。目前,全区已建设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1个、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1个、县级质检站6个、农残速测点190个,区、市、县三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形成。2010年全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9%,肉禽蛋奶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100%.二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三品”认证。“十一五”以来,全区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39个,占全区生产总规模的80%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89个,绿色食品210个,有机农产品10个。认证产品生产总量达到全区农产品生产总量的4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有4个产品获得全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4个,面积达到200多万亩,成为西部地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省区。宁夏大米、沙湖大鱼头、盐池滩羊肉、西吉西芹等43个特色农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认定,我区登记认定地理标志总量居全国首位。
 

3、信息体系建设。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投资660多万元,实施了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工程,建设“12316”农业公益热线、“联通农业新时空”、“移动农信通”等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全区15万农户提供了农业信息服务。
 

4、鲜活农产业“绿色通道”政策。按照由交通部牵头,农业部、公安部、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纠风办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方案》要求,统一规定了鲜活农产品的种类;我区利用现有的国道网,为鲜活农产品跨区域长途运输提供快速和便捷的主通道;对省内外的车辆同等对待,切实降低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成本。这样做一是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有利于改善运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三是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建设顺畅、便捷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可以大幅提高鲜活农产品的外销数量,促进当地农业发展;还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运输业户和产、运、销一体的专业化农业生产企业的收入,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五、开展农业政策调研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一)、必须围绕中心工作展开

   坚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的热点、难点和重大现实问题,进行针对性、务实性的调研是我们搞好调查研究的生命力所在。尤其是注意要抓住那些带有一定苗头倾向性问题,抓住那些当务之急,当务之重的问题,深入调查,认真研究,而不是把主要精力去搞那些枝枝节节的细小问题。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点:

   一是围绕重大课题开展调研。(1)围绕中心抓调研。在经济发展中心上,调研人员要唱好三步曲。一是始终关心宁夏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思路,突出战略性调研,回答好“下一步做什么”的问题;二是始终注意对宁夏区域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把握主流和趋势,回答好“当前怎么做”的问题,为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调整完善决策提供依据和思路;三是始终瞄准未来,对自治区党委、政府一时还未注意到,但必须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先做一些了解、研究,促成领导的重视,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2)突出重点抓调研。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和突出全区的工作重点开展调查研究。如针对宁夏南部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实际,组织人员采取深入农村,与种植户座谈等形式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关于固原贺套村农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彭阳县草畜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等调研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力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大突破;加大资金、科技扶持力度,强化服务,向高科技高品质要效益;内引外联,发展龙头企业规模要效益”等建议,得到自治区党委有关领导认可,并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3)针对问题抓调研。我们围绕全区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针对近年来全区大部分乡镇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农村、农户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的《 关于宁夏盐池县滩羊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西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对全区农村产业结构做了更好的规划。

  (二)、必须围绕成果转化促进调研。在调研成果的转化上,我们始终抓住“融、扩”两字不放松。融,就是融进去。我们在对农业产业化调整的过程中,坚持把调研内容和提出的建议融入农户、村、镇乃至全区发展规划中来,真正达到促进作用。由于我们在调研工作上始终坚持一抓一个大系列,一抓一个全过程,抓就抓深层次,抓就抓高质量,形成了一批有份量、有指导全局作用、能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调研报告,以及与之共生的办法、规定、意见等,对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必须讲究调研的艺术和方法

   1.要深入耐心。组织调研工作比较难,有关部门和人员可以配合也可以不配合,有时还会碰钉子。要采取多种办法,促使问题解决。一是走出院门,深入基层搞调研。我们要经常抽出时间,深入乡镇、农户、企业搞调研。根据实际情况,下企业、下后进村组、下困难农户,解决农民缺种子、缺电、缺油、缺水的忧心,企业调整缺信息的忧愁,农民增收缺门路的忧虑,通过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困难企业和贫困村农民解“扣子”、指路子、出点子、挣票子。二是跑出县门,到先进地区学经验。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办公室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学习外地的好经验、好作法,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三是挤进书门,搜寻观点促调研。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多读书看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收集著名经济学家的最新观点,领会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介绍,不断开阔视野,提高调研水平。

   2.要抓住时机。争取较快地拿出调研成果,这一点非常重要。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要注意克服只调查不研究或只研究不调查的倾向。搞调研有一个时机问题,如果能够及时提出一些好的办法和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就会较快地进入决策系统,正所谓文当其时,一字千金。否则,等领导和群众关心的焦点转移了,你才慢腾腾地拿出调研报告,即使你写出的调研报告再全面、再系统、再深刻,得到领导的关注和在实际中可能起到作用,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搞调研写文章,要讲究时效。特别对那些领导督办的一些重要调研课题,要咬住不放,集中全力,不分昼夜,一气呵成。

   3.要精心写作。讲究词章,熟练驾驭文字。这是写好调查报告,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条件。一个好的调查报告,首先要有独到的见解,其次又要条理分明。调研文章是用来指导工作的,价值如何,不在于用了多少华丽语言,抄了多少名人警句,编了多少顺口溜,关键在于与实际工作贴近度如何,针对性如何,超前性如何,可靠性如何。怎么写能让大家看得懂,注意看,看了以后还津津乐道,这样才会产生好的效果。

   总之,如何搞好调查研究,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只要我们从讲政治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夜以继日的干劲、无私奉献的精神去开展调查研究,我们就一定能够出色地完成调研任务,为党委、政府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地有价值的情况和建设性的意见,发挥好政协的参谋、助手作用。

(责任编辑:海诺)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影视联盟  纸媒联盟  网络联盟   律师联盟  人员查询  加盟合作  最新最热

特别申明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 目的在于传播 如有侵权速联秒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