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IPO迎来行业制度调整的关键过渡期。3月份,证监会出具批文允许拥有三类股东的企业筹划上市,各家市辅导机构迎来行业利好。4月份,证监会联合沪深两大交易所共同为开发高新技术领域的“四新”独角兽企业开辟绿色上市通道,IPO“邀请制”的出台一度引发市场热议。 业界权威人士表示,包括退市制度在内,这一切都是为了延迟两年之后出台的“IPO注册制”进行未雨绸缪的前期工作。作为与IPO息息相关的私募股权投资,在IPO上市制度调整的转折期内,私募基金的整体表现如何?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私募基金共备案73854只,上半年增长了7436只;私募管理人共23903家,上半年增长了1457家;总体管理规模(实缴)由2017年年底的111003亿元增长至126022亿元,增长率为13.53%。 从数据上来看,私募基金的增长规模处于预期范围内。而在规模方面,截至6月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缴规模相较2017年底增长了8554亿元,其他基金实缴规模增长了3961亿元,纷纷创出历史新高。 嘉丰瑞德上海第一分公司总经理陆家明先生表示,私募股权类基金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IPO的常态化以及LP格局的变化。上市公司成资本主力,母基金规模爆发式生长,本土机构逐渐占据市场主导使得国有资本成为LP市场主要参与者。同时,资管新规对监管层鼓励资金投向符合供给侧改革领域,这对于高新产业基金显然是长期利好。 另外,从披露的数据中不难看出,创投基金在今年另个季度中表现优异,业绩远高于其他基金。从投资角度来看,以BATJ为主的互联网行业依然是投资人最活跃的领域。然而,业内负责人表示,从基金投资的角度来说,最大的风险依然是资产配置的风险。 一方面高科技产业是行业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实体制造业一定与高科技相结合。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高科技产业并非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受到政策约束的政府引导型产业,企业的估值以及真实竞争力存在一定扭曲,并且对于估值的公允性而言构成不利因素。
嘉丰瑞德上海第一分公司总经理陆家明先生表示,高新技术行业的优质企业未来会成为A股的机构性支柱。并且,随着A股逐渐放开资本管制,桥水等外资私募也竞相入驻本地A股市场布局。这一方面预示未来私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也预示国内私募基金的发展空间庞大。但是,中国私募基金需要更多地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将政府以及监管部门的功能正位,同时通过市场化竞争充分挖掘私募机构的潜力,淘汰发展能力滞后的私募机构,通过市场竞争提升私募基金行业的集中度。 从私募基金进入2018年之后总体数据来看,行业处于良好的上升态势,而监管层对私募基金的监管也在强化,并且就产品的起募金额、杠杆等提出诸多约束。未来,私募基金经过市场的历练之后将迎来更为规范的行业态势,而投资者在更为透明、健康、规范的投资市场中也将获得更稳健的投资理财收益。如果广大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发展感兴趣,可以搜索“嘉丰瑞德”或者拨打咨询热线400-803-1818了解更多资讯。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