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导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商场没有永远的胜者,成功的商业模式永远只有在特定的环境才能产生。
中国传媒联盟 据 商界在线 讯:文丨李文 2016年莎莎(Sasa)公布全年盈利警告,预计截至3月31日集团营收下降15.1%,利润较比上年同期下跌超过50%。 香港零售业衰退的消息屡见不鲜,莎莎这条消息没有掀起轩然大波,但莎莎在内地市场从未止亏的魔咒却再次引出话题。 无独有偶,同为化妆品零售商的丝芙兰(SEPHORA)背后的LVMH集团随后公布营收状况,香水及化妆品销售额12.3亿美元,增长16%,且丝芙兰在内地从2012年102家店铺增加至188家。 作为亚洲最大的化妆品零售商颓势尽显,而作为欧洲最大的化妆品零售商丝芙兰如日中天,二者天差地别,这或许有诸多因素导致,比如背景,比如定位。但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二者在香港和内地双雄对峙、向左向右截然不同的市场命运。 低价为王 在香港湾仔一家粉红色的时尚化妆品店,人潮拥挤,国际一二线化妆品品牌娇兰、迪奥、纪梵希等等纷纷按照品类排放,据说,它每1秒卖出一瓶香水,每2秒就卖出一支唇膏…… 这是莎莎,在港澳1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里有着114家店(如今已减少1家)。香港每年有超过1/3 的化妆品、1/2的香水从其售出。 1978年,郭少明夫妇在香港一个地下商场占据4平方米的化妆品柜台,提供多品牌、多品类的化妆品“一站式购物”模式,定位“名品折扣”,雅诗兰黛、兰蔻国际等大品牌均有货品,并且价格比商场专柜便宜20%-50%。 “一站式购物”的模式打破专柜一家品牌的经营模式、货品丰富,任顾客随意试用挑选;“名品折扣”则无异于撒手锏,消费者闻之蜂拥而至,起初品牌商很排斥莎莎的这种低价模式,但当莎莎规模扩大后,品牌商纷纷示好,以较低的价格供货。 香港崇尚自由贸易,实行免税政策,一些国际大品牌纷纷入驻,价格比内地便宜,有物廉价美的购物体验,被誉为“购物天堂”。伴随着贸易自由化,水货鱼贯而入,造成与正货的正面竞争。 所谓水货并非假货或者走私货,主要由平行进口造成,一些国际品牌为扩大市场份额和占有率,会将低价将商品出售给国外经销商或者许可国外生产企业使用商标,它的商品跟品牌商的正规渠道相比是偏门的,属于水货,价格更低。在很长一段时间,香港水货的合法化引起各利益方激烈争讨,但自由贸易化的宗旨最终堵住悠悠之口。 莎莎从诞生第一日起就遭受水货质疑,但消费者看到“名品折扣”就四眼放光,相同的品质更低的价格何乐不为。莎莎店里满为患,当然75%的购物者来自内地,人们拿着长长的购物清单,一件件挑选。 为构建两岸亲密关系,政府推出赴港“自由行”,内地人群涌入带动了水货的蓬勃发展,而水货的横行又激发内地的赴港热情。据统计,内地访港游客数量2003—2013年每年增幅在10.1%至34.5%,使得香港批发及零售业的生产总值在10年间增长700多亿元。 正是在这种旅游潮的刺激下,借着香港优品低价的购物氛围,莎莎迅猛发展,将市场拓展到内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成为亚洲最大的化妆品零售商,年销售额30亿。 莎莎的“一站式购物”连锁经营模式迎来大批拥趸,卓悦、屈臣氏等纷纷孵化出炉,避开莎莎的名品策略,走平价品牌路线,做差异化经营。然而,莎莎终究还是迎来了一位气势汹汹的国际名品巨头。 2009年,丝芙兰大手笔拿下香港最繁华的旺角荷里活商业中心上下两层500平米的店铺,娇兰、迪奥、纪梵希等高档品牌纷纷站台,高层领导野心勃勃地勾勒着市场宏图。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丝芙兰生意惨淡,一年半的时间就关门大吉。这个背靠国际第一奢侈品牌LVMH,在美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发展势如破竹的丝芙兰败得灰头土脸。 人们用“高贵的公主”来形容丝芙兰,设计高端大气上档次,品牌齐全丰富,但价格也与专柜毫无二致的高,在“购物天堂”香港,在物廉价美浓浓的氛围包裹中,昂贵的价格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作为国际巨头的丝芙兰将盈利看作最高标准,当发现在香港难以突围,就直接放弃市场,收拢战线。临别时,丝芙兰高层委屈地说了句:“店铺选址不能满足品牌的期待”。 南橘北枳 随着中产阶级的增长,内地消费升级,在香港如日中天的莎莎将触角伸到内地。2005年,莎莎在内地最繁华的上海淮海路开了店面,并作出3年在上海开设12家连锁门店,全国开设20家门店的发展规划。 莎莎进入内地市场不久,丝芙兰就紧随其后,在相隔100米开外的地方开店,形成对垒之势,也放出豪言:掷4亿元开拓市场,5年开拓100家,俨然一副要撸起袖子干架的气势。 事实上,根本不用丝芙兰采取措施,形成所谓的、激烈惊险的商战。莎莎早已自顾不暇,在内地严重水土不服,开业第一天的惨败景象似乎就预示着未来发展波折: 兰蔻、SK-Ⅱ、欧碧泉等一线品牌集体“缺席”,在香港400多个品牌硬生生缺席一半,价格跟专柜价格相差无几。 香港和内地的市场完全不同,香港低关税或无关税,而内地市场关税较高,化妆品市场尤其高,30%的消费税、6.5%-10%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高昂的关税使得化妆品价格随之水涨船高,莎莎在香港最引以为豪的低价根本无路可通,销售价格比香港莎莎贵了15%到20%。 关税撬高售价已经背离莎莎的初衷,但让莎莎更焦头烂额的是商品渠道的集体策反。 香港自由开放,水货合法,水货和正货共同充斥市场,但是内地有明文规定:进口化妆品需经过样品检验、整理申报材料、核发备案凭证等程序,最终获得《批件》的进口化妆品才能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一旦品牌商已经进入中国,获取销售权,莎莎就只能从这些代理商手中提货,而不可能实现全球范围内采购。 为了平抑市场价格,代理商必须控制价格,莎莎的价格不可能低得离谱。高昂的关税导致代理商不可能低价格供货给莎莎,甚至根本不供货。 “我们担心给了莎莎一个正常的售货身份后,莎莎会从香港把大量非正规渠道的货(水货)带进来,这样会搞乱我们整个销售体系。” 这反映出大多数代理商的心声。如果说在香港,代理商低价格供货莎莎仍有利可图,可如今在内地高税收压缩了利润空间;而一旦代理商供货给莎莎,莎莎为了保证低价的销售策略,即有可能倒闭自己将水货渠道货品掺杂其中,从而严重冲击正货的销售,破坏现有价格体系,那么代理商将一无所获。 在自由开放的香港生长出来的莎莎,应对复杂的内地市场一筹莫展。踏进内地市场一年,就亏损上千万元港元,随着人力、水电、租赁等多种成本的上升,莎莎的亏损逐步扩大,2013年这个数字达到2720万。 这个时候,郭少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思考每年开多少店、关多少店,从全局控制亏损,尽管11年来从未止亏。 而进入内地的丝芙兰依旧是“高贵的公主”,价格从不低头,品牌任选任挑。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作为化妆品零售商,丝芙兰和莎莎在内地市场面临同样尴尬的局面,高端化妆品的销量70%来自百货专柜,专柜有小样赠品,并不时跟随百货大打折扣,而货源渠道被控制的丝芙兰和莎莎在这个竞争环节上处于劣势。 莎莎和丝芙兰不约而同想到独立代理品牌和发展自有品牌,形成跟百货的错位竞争,加强市场竞争力。如果说在香港丝芙兰强大的背景和渠道丝毫未彰显出优势,那么此刻在内地,在自有品牌建设上,莎莎显得相形见绌。 由于进口化妆品进入内地,需要经过卫生检疫等程序,引进时间较长,莎莎选择以OEM方式将自有品牌授权内地商家生产。在莎莎产品的外标签上赫然印着生产商“深圳市色彩化妆品厂”、“昆山永青化妆品有限公司”的字样。 莎莎将自有品牌和独家代理品牌提升到三分之一的比重,希望借此在内地市场翻身。然而内地二三线生厂商分装的化妆品,莎莎拉低了竞争优势,从国际品牌进入平民用品的竞争包围中,万宁、屈臣氏、娇兰佳人等平价连锁零售店密集冲压让莎莎防不甚防;国内一二线化妆品不断崛起让莎莎毫无喘息。 而丝芙兰背靠第一奢侈品牌公司LVMH,渠道建设让人望尘莫及。丝芙兰自有品牌的进口产品大多来自法国、意大利,就连刻意被放在收银台边的香水也是法国原装进口。且丝芙兰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来自国际巨头代工厂莹特丽,这家公司为迪奥、兰蔻、香奈儿、阿玛尼等绝大多数国际高端品牌代工厂。 更让人们惊叹的是,一向”高贵的公主”居然走平价路线:唇膏三四十元一支;沐浴露60元一瓶。 原本自有品牌成了莎莎的救命稻草,没想到却被丝芙兰运用得锦上添花,从2012年到2015年门店数量从102家增长至188家,业绩逐年攀升,占全球业绩的15%,成为美国法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 随着港元强势和人民币贬值等因素,韩日旅游的火爆,香港作为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减弱,莎莎曾经最强势的港澳市场正面临着强大的危机,截至今年3月底止第四季,营业额19.26亿元,其中港澳市场营业额15.25亿元,减少17.9%,同店销售则下跌17.6%。 “去香港 Sasa 一定要买的化妆品清单”已经被“去韩国/日本必买的化妆品”所取代。 一个颓势难挽,一个如日中天,两家高端化妆品连锁店向左向右,也许有人会说莎莎对于丝芙兰,无异于蚂蚁和大象,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丝芙兰背靠第一奢侈品牌,渠道号召力强,店面1700多家,足够碾压莎莎。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http://t.kanshangjie.com/r4 但香港和内地市场份额的反差,终究是因为市场情况的不同,得出了那句老话:没有一种商业模式无往不利。 如今,随着电商的兴起,海淘代购盛行,丝芙兰和莎莎又将面临新的挑战,一切尚未结束…… 中国传媒联盟 纠错QQ:2230587892 (责任编辑:梦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