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据 统战联盟网 讯: 引言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山西布政使胡聘之受沿海近代工业浪潮的影响,动用库银2万两,在太原城内三桥街开设本省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火柴局,试制出“双羊牌”黄磷五色火柴,日产五百小筒。1900年,胡离任后转归省商务局管辖,更名为“晋升火柴公司”。由于长期经营欠佳,1902年作价白银5千两转售山西巨富渠本翘与乔雨亭(殿森)合资经营,乔雨亭任经理,由官办转为商办,更名为“双福火柴公司”。渠乔两家陆续投资1.3万元白洋,生产由手工操作提高到半机械化生产,职工由100余人增加到280多人,由黄磷火柴改进为硫化磷火柴,日产“蝙蝠牌”火柴最高达280件。1914年欧战爆发,我省出现了火柴工业的黄金期,1915年新绛县创办了“荣昌火柴公司”,1916年平遥创办了“金井火柴公司”注,1923年“新绛毓华火柴股份公司”成立,1924年汾阳“昆仑火柴公司”注创办。1930年,蒋、冯、闫中原大战之后,晋钞大贬值,双福公司经营受阻。平遥金井火柴公司、太谷凤山火柴公司、大同云龙火柴公司相继在生产或筹建中被扼杀。1934年闫锡山西北实业公司以4.5万元购买了双福公司,由民族资本易帜为官僚资本的西北火柴厂,曹焕文任厂长,后由贾开泰接任。生产逐步稳定发展,由日产216件增至432件,市场争相购买,远销宁夏,缓远,河北,陕西及本省各地。该厂占地22亩,职工达到了560余人,内设有动力、轴木、制造等5个分厂,各类设备80余台。凭借政权,大力扩充机器,开拓原料基地,使生产能力迅速扩大。1936年,年产达11.66万件,总产值115.1万元(折合人民币),产品北出雁门关,行销宁绥,东出娘子关,西北火柴厂盛极一时。1937年11月太原沦陷,日军侵占该厂,改为军管山西21厂,由日本工程师铃木宇治兼任厂长,主要设备仅留下20余部,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日产量降至25件。1945年日军投降,闫政权接管该厂,由张健为厂长,留用日本工程师铃木宇治,11月复工,日产“飞艇牌”火柴50件,到1948年6月增至290件,拥有职工600余名。 新生 1948年因战停产火柴,专制炮弹。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张润民为军代表接管了“西北火柴厂”,受到了日籍总工程师铃木宇治及其高徒工程师王贵山等180余名留厂人员的大力协助配合,5月初即复工生产。年底职工增至310余名,日产达到336件,生产得以恢复,产品为“飞机”、“潜艇牌”。1950年初,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厅成立了“山西省火柴公司”,张润民为经理、郝宗武为副经理,下辖太原火柴厂、方山火柴厂、关帝山木材厂、高平火柴厂、新绛火柴厂。为响应中央政府“关于危险性工厂迁出市区”的命令,郝宗武率员,由工程师铃木宇治、王贵山等实地测量,最后选定平遥县西门外三畛,原平遥金井火柴公司旧址为新厂址,有土地2.83万平方米,房屋50余间。省工业厅投资260万斤小米,由张子田在平遥筹建。1951年6月初,主工房建筑完工,随即从太原部分搬迁,17日新厂址正式投产,迁厂仅仅用了短短的三个月,搬迁停产5天。在建迁厂期间,高平火柴厂、方山火柴厂和关帝山木料厂的留守人员及设备陆续迁并平遥,至此4厂合为1厂。1952年初正式命名为“山西省榆次区企业公司平遥火柴厂”,先由总支书记杨敬兼任代厂长,后由万震寰、鹿肯威任厂长。1952年底,新厂占地28.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91平方米(含金井火柴公司旧址389 平方米),资产总额达到62.65万元,职工由1950年的275人增加到701人。产量由1950年的7.02万件增加到17.06万件,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平遥火柴厂在坚实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起飞。1953年夏,汾阳昆仑火柴厂迁并平遥火柴厂,后来本县陆文佐的中兴化学厂也并入,数厂同归。平遥火柴厂成为了全国重要的火柴生产基地。 时代的足迹 企业稳步发展,技术进步产品换代(1953-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平遥火柴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整顿,汾阳昆仑火柴厂、本县律文佐中兴化学厂并入,鹿肯威任厂长,后由郝兴斋接任,火柴生产系统日趋完善;整顿了企业管理和财务成本制度。1954年7月,通过华北火柴工业厂际竞赛,实行了费用控制,制定了各种责任制。1956年10月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保证了生产稳定发展和职工的身心健康;从1954年起,产品由自产自销改为省百货公司包销,实行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计划生产;原木、氯酸钾、石蜡、白磷、赤磷等主要原料实行了国家统配。 生产和技术不断进步 五年内,国家投资23.85万元用于建设,其中:土建工程有工房、库房、化油、提药、干燥、蒸墩窑等2653 平方米,购置联合切梗机、刷碎机等配备12台套。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技术水平。刀锯代替了手工锯,烤梗机代替了烤窑,联合切梗机减少了摆小片工人,球磨机、研药机提高了成药质量,刷磷机代替手工刷磷,有利于安全和职工健康。王贵山创造了低温干燥药头新工艺,改变了几十年来夏季高温停产季节性生产的缺陷。他经过艰辛的实验,创造了毛毯沾硫新工艺,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效,推广全国应用了几十年。奠定了他在全国火柴业中的地位,成为全国火柴业中名符其实的”大王”。 产品更新换代,安全火柴逐步成长 1956年,国务院决定限期停止黄磷和硫化磷火柴的生产。在副厂长王增荣的主持下,工程师王贵山等外出学习,反复实验,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设备和产前准备工作。6月,王贵山试制成功了新产品“迎泽牌”安全火柴,达到部颁标准,到年底生产安全火柴6.62万件,占总产量的26%。从此,安全火柴逐步取代了有害人民健康的硫化磷火柴,平遥火柴生产进入新纪元,跻身于国内火柴业的先进行列。 1957年底,火柴厂拥有资金140.8万元,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56部,年产量达到26.76万件,其中安全火柴4600件。 “大跃进”生产受挫,调整充实初见效(1958-1965) 1958年开展了全国“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原木供应紧张,皮胶脱销,火柴生产受到了严重冲击,产量发生波动严重下降。在国民经济陷入低谷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国家仍拔款55.7万元,添置糊盒机11台套,安装旋机3台。机制小盒占到了总量的40%,逐步代替了手工糊盒。原木锯裁、剥切、烘梗、排柴、沾头、糊盒主要生产工序基本进入机械、半机械化生产。 工程师王贵山顶着“右派”的政治压力,研制成功皮胶生产工艺,自制皮胶,缓解了原材料短缺的矛盾。他带领技术团队经过274次艰辛的实验,研制成功了“飞跃”牌拖拉机发动燃烧棒,填补了国内空白,全国推广。以后连续生产14年,替代了国际进口产品,顶住了国际进口封锁的局面,并在1959年全国和全省展览会展出。郝兴斋和胡生儿试制成功火柴装盒机、连续机链条制作工艺等多项技术革新,推动了火柴生产技术的进步。1959年1月,平遥火柴厂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63年,国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逐步纠正了“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误。通过三年调整,1965年底,在册人数达到了1010人,年产量恢复到28.1万件,固定资产净值186万元。 “文革”生产停顿波折,七五整顿见成效(1965-197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全面暴发,因派性斗争而大乱,后由“文斗”转为“文攻武卫”。平遥火柴厂受到了严重干扰破坏,火柴产量严重下降,到1968年已降至17.88万件,比1954年还少产2万件,市场供应十分紧张,连平遥当地也严重短缺,一盒难求。生产设施横遭破坏,车间被武斗队改做武器制造场所,一段时间还被迫停产,厂党政领导机构处于瘫痪状态,赵存真任革委主任,行使总工程师职责的王贵山也被下放农村改造。1969年后,全厂实行了军管,军代表王国珍任革委主任,主持全厂工作,产量才有所回升,但产量质量极不稳定。 1971年冬,军管解除,但受极左路线的干扰,生产恢复缓慢,质量也不稳定,只好将被遣送农村改造的技术权威王贵山等技术人员接收回厂,技术力量才不断提高,落后的排柴机、沾头机、卸柴机等半手工机械基本淘汰,代之以国内先进水平的火柴自动联合大机,结束了长达八十年之久的手工生产,这是平遥火柴厂生产史上的划时代大事。 1975年邓小平复出全面整顿,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火柴厂贯彻中央全面整顿的方针,竭力恢复“文革”践踏殆尽的管理制度,年产量达到了37.1万件,创1964年以后的最好水平。1976年初邓小平又被打倒,整顿受挫。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干扰及“文革”遗留的两派斗争,使火柴生产又陷入混乱,年产量降至27.29万件。 结束文革获新生,生产效率达鼎盛(1977-199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拨乱反正,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平遥火柴厂获得新生,清除了极左路线的严重破坏,全面加强了企业管理。王贵山等技术人员平反昭雪,得以晋升重用,焕发出科研活力,1978年他代表平遥火柴厂担任了全国火柴质量检验组技术顾问和组长,后来受聘轻工部,担任了全国火柴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站长,多次参加了国标起草制定,长期奔波于全国火柴企业检测指导,平遥火柴厂多年是业界领头军。贺元明等研制成功“光电控制自取空盒机”。1980年产量达到38万件,创建史上的最高水平。1981年以来,国家拨款180万元,为火柴厂建国之后最大投资,土建工程1.12万平方米,新增大型设备19套,火柴生产能力扩大到44万件,年总产值达到717万元,综合利用产品年产值达到了61万元,实现利润126万元。在厂领导卫庆良、李保铃、侯开鉴、康守廉等的支持下,科研技术人员不懈努力,生产出了蜡梗火柴,开辟了火柴原料来源的新途径。王贵山、刘学明研制成功了国际领先的印刷磷面,降低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是我国火柴业的一项重大突破,荣获1983年轻工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在王贵山的主持指导下,火柴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不断扩大,科研团队先后研发出抗风防水火柴、照明火柴、无梗火柴、梳式火柴等新品种,是平遥火柴厂建厂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进入90年代,面对经济体制改革,产业政策调整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国130多个火柴业大多兼并、重组、倒闭,而平遥火柴厂在厂长刘国荣一班人的带领下,达到了企业的鼎盛时期。1994年底达到了最好水平,发展到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1787万元,拥有职工1472人,年生产73万件。平遥火柴厂成为了集生产、医院、学校、商业网点、文化福利为一体典型的小而全的大型国有企业。 尾声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彻底打破了“统购包销”的计划经济模式,国内消费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火柴业己成为夕阳产业。平遥火柴厂经济效益也一路下滑,2007年5月这个百年老厂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不情愿的合上了最后一页。平遥火柴厂在漫长而坎坷的岁月里,几经盛衰,历经沧桑,在山西近代工业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注: ①平遥金井火柴公司 1916年平遥城内豪坤赵鸿猷委托其弟赵鸿谟出面投资3万元,联合票号、银号商人王恒昌、安宝善、张光裕、任廷翰等人集资6万元(另一说9万元),在县城西南三畛冀家花园、鸣凤书院创办了“平遥金井火柴公司”,由著名前清官员、乡绅宋梦槐出任经理。公司占地2.83万平方米,建房50余间,员工260余人,民国11年(1922)开始批量生产,日产 “金井”、“金马驹”牌火柴144件,每箱售价银元45元。据1938年由侵华日军“北支那派遣军”第二十师团编纂出版的《山西大观·平遥》第八项《产业·工业》中记述,该厂创立于民国5年(1916),资本6万元,年产火柴达8千箱,1931年前后倒闭。 ②汾阳昆仑火柴公司 1922年秋,“平遥金井火柴公司”协理安福堂与经理宋梦槐产生矛盾,遂退出公司。邀平遥富商冀武斋、冀全义、石建堂与汾阳人武晰家族在汾阳小南关,于1924年春季组成7人董事会,共同出资6.3万元,其中:武晰1万,平遥人4万,在汾阳创办了“昆仑火柴公司”,地址在县城东2里曹家庄,占地80余亩, 厂房400余间,生产“昆仑”、“宝塔”牌火柴,行销晋、陕、豫、甘,最高日产量36箱效益颇佳。1953年合并到平遥厂。 (郝 亮) 参阅:《平遥火柴厂简史》《平遥县志》 (责任编辑:梦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