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专家谈新常态下河北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中国传媒联盟 据 城乡时空 讯:在巨大的环保压力下,河北经济要发展必须走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路子,而要走好这条路,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我省该怎样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崛起? 3月20日下午,由河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燕赵都市报(网)承办的《热点聚焦》2015年第2期(总第13期)在线访谈如期举行,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院长李海瑞,河北省省委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苏哲,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做客燕赵都市网,共同关注新常态下河北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新 “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推动科技发展。”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赵治海对“创新”有着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得发明一个没有的东西才叫创新,利用现有的知识、机遇和技术组合成一种新的、能发挥更大作用的技术也是创新,这样才能使全民创新。” 赵治海举例说,谷子在解放初期种植面积1.5亿亩。但是后来衰退了,就要改良它的品种。目前,张杂谷大田生产一般亩产400公斤至600公斤,最高亩产810公斤,创造了世界谷子单产的最高纪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需要许多要素的支撑,支撑有力,创新速度就快,成果就多;反过来,就会创新乏力。 赵治海认为,长期以来,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体制机制、为科研的服务还不到位等方面。“现有的管理机制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赵治海说,在现有的体制格局下,往往会形成政府依靠法律、政策及其他行政手段,单向度地对科技事业进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创新的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部部长万钢就科技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2014年底,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这场被科技界视为科技体制突破口的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科技项目的具体管理由专业机构负责,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介入项目具体管理。赵治海说,“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创新在主观上来说,需要自信心,但在客观上,需要借助高端的仪器设备。”赵治海说,目前,尽管政府部门对科技创新工作越来越重视,但在现实情况中,科研的条件还是有待提升。 激活创新要素,促进合理流动 “从科技方面讲,创新要素主要包括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平台等重要方面。要推动创新发展,关键还得激活各类创新要素,并使之合理流动。”李海瑞说,河北还不是科技强省,关键是在创新要素流动上还存在许多体制机制障碍,要破除影响创新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必须加快科技改革,“让政府之手‘稳下来’、市场之手‘活起来’、科研人员‘动起来’、创新主体‘强起来’、成果转化渠道‘通起来’。”“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李海瑞建议,要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推行项目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支持由市场决定的决策方式,企业愿意干、政府就支持。“实现70%的研发投入出自企业、7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70%的发明专利源自企业、7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完善人才评价和奖励机制,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李海瑞表示,着力推进创新项目评审、成果奖励和人才评价改革,研究制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建立“以产业化为导向、以绩效论英雄”的人才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着力破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障碍,促进资本化、产业化。”李海瑞表示,还应强化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发挥科技创新绩效考核的导向标和指挥棒作用。 降低门槛,形成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科技创新要转换成生产力,就必须和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 谈到怎样增加和壮大市场主体时,苏哲认为,要降低门槛,多松绑,形成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放宽科技类中小企业的设置条件,除了国家明令禁止、限制经营的行业和商品外,不能在投资方式、经营规模、企业形式、经营范围等方面进行复杂的限制,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该下放的下放,该取消的取消。“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支持,让创新人才真正扎下根来。”苏哲说,尤其对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在办理工作调动、户口迁转、工商注册等方面要开辟绿色通道,并在住房、医疗、社会保险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积极提供帮助。“解除这些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能塌下心来,干事创业。”“对孵化器的优质项目提供金融支持。”苏哲说,应加快发展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担保集团,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河北,鼓励股份制银行到市县设立一些分支机构,鼓励这些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的信贷部门,并在现有管理模式下简化信贷手续,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 产学研必须跟企业进行合作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在将科技创新落到增加和壮大市场主体上,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然途径,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赵治海说,产学研必须跟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是一面放大镜,可以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赵治海说,他们和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由企业负责推广张杂谷的种植,他们则负责技术指导。“在所有的公司里,我都没有股份。企业也完全把张杂谷的成果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养,也使我们的价值得到了最大可能的体现。” 同时,企业也必须转变观念,及时将需求与问题反馈给科研人员,以便科研人员更好地获得信息。“企业一开始就要参与科研研发,而不是只拿科技成果去转化。”赵治海说。 全省将实施三大科技工程 “目前我省创新能力低,关键是企业创新主体规模小。”李海瑞说,下一步全省将实施三大科技工程,加快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按照画好产业发展地图、抓好产业链创新、促进产业垂直整合的思路,着力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力争今年达到1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800亿元。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结构做优为三大目标,按照苗圃、雏鹰、科技小巨人三个培育阶段,抓好孵化、创办、引进、转型、提升、壮大六个一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爆发式增长,力争今年达到2.5万家。 实施知识产权“三优”工程。加快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百项优质专利品牌产品和优秀知识产权人才,推进专利质押融资,探索专利保险试点,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品牌示范服务机构,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创新能力弱是河北的最大短板。”李海瑞说,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立足于共建、着眼于共享,以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为重要载体。“应共同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李海瑞说,围绕三地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借助京津研发优势,在钢铁升级、科技治霾、新能源汽车跨区域推广、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等方面加强科技合作。“共同打造一批区域创新高地。”李海瑞说,把园区建设作为聚集先进生产要素、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支持各地开展合作共建。加快推进白洋淀科技城建设,将其打造成为京津保科技创新金三角的战略支点。 李海瑞还建议,共同设立一批成果转化基金,共同发展一批技术交易市场,共同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推进一批创新政策实施。 搭建京津冀科技合作平台
“组建京津冀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苏哲说,河北作为钢铁大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应该说是最迫切的,特别需要京津的技术支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载体,可以推动现有的传统产业向纵深发展。”“突破种种界限和体制障碍,实现信息共享。”苏哲说,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基础要素。可以争取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的界限和一些体制性的障碍,共同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比如,共建一系列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搭建京津冀农业物联网平台等等。苏哲还建议,要探索建立公共服务改革试验区。可以选择在环京津周边的一些县、区建立跨区域的公共服务改革试验区,由国家的相关部委牵头,以教育、医疗、卫生为重点进行改革,探索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共同搭建京津冀科技合作平台。”苏哲说,要彻底改变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条块独立、各自为政的状态,就要以共同建设研究院、共建发展基金等形式,实现京津冀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