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讯:为满足小桔灯志愿者学扎花灯送长辈的愿望,昨天28号上午和平路街道一泉社区特意联系民间扎灯艺人,辅导他们扎灯。随后,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花灯,送给了社区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家住润州工业园区大桥村的陈智靓师傅,是一位正式拜过师、学过艺的技术工人。原先他在镇江市工艺美术厂工作时,专门从事扎灯笼和工艺彩灯工作,目前仍坚持扎制传统的工艺彩灯。而像他一样坚守这份老手艺的,在镇江已屈指可数。
记者在现场看到,陈师傅并没有从破竹子、削篾子开始教孩子们,而是直接教孩子们在现成的骨架上糊纸。这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虑;另外一方面他制作的彩灯骨架,据说早在几个月前就做好了,经过了用煤炉烘烤定型和时间的考验。这是因为新鲜的竹子有张力,纸难以糊上,也不易粘牢。
据了解,陈师傅是位上过江苏卫视和中央电视台新闻的“名人”,他曾随他参与制作的“镇江花车”,参加过美国帕萨迪纳玫瑰花车大游行。他对记者说:“我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传承我的这份手艺,这些孩子肯定也学不会。太辛苦!不过,纸扎的花灯容易破,能够学会糊灯也不错。只要骨架在,明年换上新纸一样用。”小朋友滕菲说,不去买现成的塑胶灯送长辈,是因为觉得塑胶灯不大气;纸扎灯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自己动手糊灯送长辈,礼轻情意重。据说,我国闹花灯之举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汉文帝登基这天是正月十五,汉武帝创造太初历,便将这天定为元宵节。每年这一天的晚上,举国上下都要张灯结彩欢庆。镇江各业向来有赛灯、送灯之风俗。
据元代《至顺镇江志》载:“上元张灯,两浙大抵以琉璃灯为贵,京口多剪纸为之,以门女工之织巧。
”据老人们介绍,一泉社区所在的西郊圩村一带,原先有竖“圩灯”之俗。灯节之前,在圩上预先竖好套着竹环的园塔形桅杆,正月十三日,人们将各色灯彩扯上桅杆,以祈求风调雨顺,农业生产大丰收。记者看到,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孩子们随后将彩灯分别送给了社区居民“江苏好人”任春荣、“镇江好人”何梅、十多年免费修乐器的张盛发等人,给他们送去元宵节祝福。
(责任编辑:梦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