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据 中国公益在线 讯 虽然我们已经进行过助学活动,但对于捐助人如何主动与孩子沟通的问题一直没有做引导。现在简单整理下,希望对捐助人有所帮助。
由于我们结对子时,捐助人不作要求,被捐助学生与捐助人之间还属于陌生的关系,我们的捐助之是刚刚从物质上给与帮助,而作为贫困学生,其精神世界更需要我们,所以要同孩子联系,捐助人要主动联系学生。但这个主动联系,很多捐助人感觉无从下手,而且好多爱心朋友认为,我捐助了学生,学生就应该给我写信,写感谢信,更不知道这第一封信该如何写,才能不让自己和孩子都感到尴尬,自然地表达自己想和孩子交流的想法。
因此,与孩子交流前,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同孩子沟通需要摆正心态,在给孩子的信中不要提钱的事情,有的孩子比较内向,自尊心特别强,记住:我们不是他们的恩人,我们仅仅是关心他们的人,是他们的朋友。
其次,关注孩子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最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能还不大会写回信,或者有些孩子不喜欢不愿意写回信,请捐助人理性对待。不要因为孩子没有给你回信而丧失对他们的关怀。
以上三点能理会消化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准备给孩子们写第一封信了。
关于如何与孩子开始第一封信,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
1、自我介绍
为了拉近和孩子间的距离,我们先以志愿者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开始自我介绍。
2、闲聊孩子的课外生活
以同龄人的眼光和孩子交流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苦恼、快乐,逐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3、与孩子谈论他的朋友、父母
这个是了解孩子性格,家庭教育或气氛的最佳交流方式。
4、学习方面的疑问交流
建议初次写信,这一步省略掉,等下次写信时再做深入的沟通。
5、不要轻易对孩子许愿和承诺,说自己要帮助他好久好久到毕业,以免自己答应帮助孩子的事情因为不确定原因不能实现。
写信始终是和面对面的交谈有着区别的,怎样很好的在信件里体现出这个空间的概念呢?
在解答对方的问题的时候,是最好的体现了,当大家都不熟悉的时候,很不容易找到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很多人喜欢一下子就把话说满了,这样,对方就不知道怎样顺着你的话题继续下去,如果对方是一个小孩子的话,他并不一定懂得去引导你开始另一个话题,往往沟通就这样停止了下来。
和小孩通信,最好的一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的去回答,而是通过一些引用,比较含蓄的去暗示,不管小孩子懂还是不懂,其实这已经起到了很好的延续作用了,有人觉得,和小孩子说话也需要这么费心吗?个人觉得是的,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很明确的知道自己和对方通信的目的是什么,和大部分事情一样,一封信只是起到一个站的作用,真正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是需要长时间的保持通信的。
与小孩子的沟通是最难的,虽然我们都经历过孩提时代,但时过景迁,教科书也改了无数版了,教育我们这一代的老师也有许多退下火线,新的教科书新的老师必会带给孩子新的思想和作风,很多人按照自己小时候的感觉来理解孩子,这很容易就会出现代沟了。
代沟并不会因为一封信就产生,但是习惯却会因为一封信而延续下去。例如,你这次写的信,里面全是教育他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接受了下来,以后的信,你就可能会自然而然的延续了这种教训的语气,距离就产生了。
和小孩子通信,要避免的就是这种固定模式的产生,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快的,一但你产生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就会脱离了他们成长的速度,跟不上了,很可能你的第三第四封信的下落是抽屉的最最底层。
有很多人问,该怎样和小孩子写信?我们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传授,与不同的孩子写信,几乎没有一个固定格式。
就是拿称呼来说吧,一个信件开头的称呼,往往是一封信最最关键的一部分,也是你在这封信中代入角色的一个关键,这取决于你希望在这封信中表现的风格,以长辈式的风格,很多人会习惯用**同学,**小朋友,全呼孩子的名字,我不赞赏这个做法,这很明显的把自己推在了一个疏远的位置,你们可以自己试验一下,当你在开头的称呼中,用的是孩子的全名再加上小朋友三个字,接下来的内容,无论你怎么刻意,一定会很自然的流露出一种教学者的味道,这在我来说叫一种文字平衡,因为一拿起笔,思维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为了维护这个称呼,你按照这个路线思考下去。
很多人不习惯在给孩子的信里用我这个字来称呼自己,原因就是出在开头的称呼上,往往在内容中只好称自己为叔叔阿姨,那么在你收到的回信里,孩子也会很自然的用叔叔阿姨来称呼你,我们想象我们小时候,会不会把你初恋的秘密告诉你的叔叔阿姨呢?
所以,当你们要开始给孩子写一封信的时候,要先考虑清楚,你到底要使用怎样的称呼来做你的开头,并不一定要每封信都沿用这个习惯,每次当你思考的时候,这封信该怎么写,已经在你脑海里出现一个轮廓了。
(责任编辑:梦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