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鲁迅高级中学书记胡尧兴谈“心育”治班方式与“育心”德育模式
“立人”是我们学校办学的核心与灵魂。“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勿庸置疑已成为广大教教育工作者所达成的共识。但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中仍不乏出现空洞虚浮死板的德育模式。
有感于此,笔者以为学校德育工作应以“小、实、趣、活”为切入点,提倡“育心”德育模式——要求教师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追求以真心育真人的德育功效。同时,在“育心”德育模式下构建“心育”治班方式——要求班主任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用“心”治班,在“心”字上做好文章。本文试图对“育心”德育模式与“心育”治班方式进行陈述,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心育”治班方式
一在于“小”心。即小处入手,小处着眼,小处显示管理技巧。例如规定教室的窗台上不乱放物品、学生座位附近挂垃圾袋以清除学习垃圾、学生离开教室必须将椅子往桌子下靠以保证教室整洁等等小事看似与学生学习毫不相干,实则向学生昭示班主任的治班风格是一丝不苟的,班主任的班级工作是严谨的,班主任如此小事都重视,大事就更加严格要求了。
二在于“细”心。即班级管理工作分工精细,职责明确。从班主任到班长,从班长到组长,从组长到寝室长,从任课老师到课代表,都能落实任务,职责分明。班主任做到每周工作一小结、每月工作一总结,值日班长全权负责制,寝室长每周汇报制,课代表每日汇报制,点操员每日记录制,组长每日记录制等。通过细心培养得力的班干部为班级管理分忧解愁。
三在于“真”心。即班主任自己要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去。例如班主任在平时的言语中多讲“咱们班”三个字,常讲“我们”二字都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又如班主任有时进入班级不是形式上转转,更不是摆摆架子,而是为班级变好变美而以身作则,班主任自己动手擦讲台、擦墙上污迹,班主任清除地上的口香糖迹,班主任帮学生对齐座位,班主任将自己教室门口的痰迹拖干净等等。都能使学生觉得班主任可亲可敬可佩。
四在于“精”心。即班级管理工作和育人策略要精心构思,精心策划,精心安排。例如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建立班级档案资料库,便于把学生分门别类,更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再如班主任集体教育发言时,先备好课,准备好发言纸,才使教育既有深动性、又不失说服力。又如班主任向家长告状也要讲策略,有时可用美丽的谎言让学生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适合用信封邮寄,有时适合家访,有时只要电话访问即可,再好少用命令式口吻要求家长来校。
五在于“恒”心。即班主任教育工作要持之以恒,举一反三。教育是一个过程,作为班主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功利性太强。班主任应做到既教又育,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如同一个模子中做出来的馍馍一样毫无个性,班主任的天职何在呢?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会使班主任用恒心管理班级,以恒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育心”德育模式
一、注重以小见大。在家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在校园中随手捡起路旁的纸屑;见人面带微笑,听人讲话认真专注;对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等等。这些细小的要求易于学生接受,也能使学生轻松地达到,更能使学生在身传言教中逐步培养起优良品德。
二、注重以实诫虚。一味地大谈、空谈、虚谈德育,不如从生活中去品味德育。进行一次班级间的拔河比赛,就能使学生体味到集体主义的魅力;多学习身边的同学,多向身边的榜样看齐,多学习身边的“活雷锋”,就能使学生体味到真正的“雷锋精神”;举办一场“假如我是老师”的演讲赛胜过一百遍地强调要尊敬老师;写上一封“想说爱你——我的父母”的家信,完全能够使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三、注重以趣激活。有时对德育的提法要新颖有趣。如为了勤俭节约在食堂餐厅写上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为了校园干净在学校开展“弯弯腰”活动;在教学楼走廊上写一句古语——“口能吐出诱人的玫瑰,也能吐出刺人的蒺藜”,在楼梯口书写的“嘘!请安静”、“我是扶手,不是滑梯”等风趣而又富有内涵的话语,其教育效果远远强于平时刻板的语言。有时对德育的形式要新颖有趣,使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开展“校园十佳形象大使”活动,通过学生自己设计自身良好形象,提高了学生对文明行为的认知和参与度。
四、注重以活带新。学校德育工作有时具有瞬间效应。看到学生作业本上字迹清楚,不忘在批改后写上一句鼓励性的评语,肯定学生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学生病了,依然坚持来上课,你在关切其病情的同时,别忘了肯定他好学上进的动机;期末将至,告诉班主任写操行评语要打破“老八股”,多注重新意和实效性,多引用名言警句,多因人施语。例如开展六句话活动——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迷惘的学生说句开导话。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是一时的感悟,更是一世的触动。
由于“育心”德育模式注重以小见大,以实避虚,以活激趣,以趣带新。因而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的“心育”治班注重定性与定位的结合,量化与优化的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开始由“法治”为中心向“德治”为中心转变。“心育”最终达到的是“育心”的德育功效。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