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成都是一座拥有众多美誉的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亚洲唯一的“美食之都”。作为“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成都努力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域的“食品放心城”,构建起“安全生产、诚信加工、规范经营、科学监管、放心消费”的食品安全格局,一个“严把食品安全关、建设食品放心城”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正在成都快速有序地向前推进。 中国传媒联盟 据 中国食品报网 讯:10月22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上,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实现物联网应用于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积极探索实践的成都经验得到高度评价。
基层指导调研。 创新监管模式 延伸溯源领域 2009年3月,一张绑定在生猪白条肉上,采集、记录生猪从养殖、屠宰到加工、销售、消费各个环节信息的电脑芯片在成都诞生,标志着成都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正式启动。成都也由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将物联网技术大规模、全方位应用于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创新了生猪产品安全的监管模式,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 溯源管理的理念,开始有序地在成都食品领域推广延伸。成都在全国率先推行了食品原材料来源及餐厨垃圾处理信息公示制度,以确保食品原材料的来源和餐厨垃圾的去向有源可溯,着力阻断“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渠道。 从2008年至今,成都先后对实行了食品生产许可制度(QS)的27类食品和实行了检疫检验的6大类食用农产品以及豆芽、豆腐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基本涵盖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还为较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生产企业配备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在彭州市开展了村级检测室建设运行试点工作,为实施产地准出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成都生产的农产品快速顺利进入销售和消费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0年10月,成都被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后,成都市立即启动试点工作,在原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基础上扩展建设了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到2011年底,全面完成试点工作各项任务,实现了肉类蔬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四川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 经过几年的努力,成都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覆盖点位11259个,其中生猪点位9991个,蔬菜点位1268个,初步实现生猪、蔬菜从流通到消费的信息化监管。其中全市生猪追溯体系点位覆盖全市61家定点屠宰企业、两家猪肉批发交易市场、155家商场(超市)、268家品牌专卖店、8家外地生猪屠宰企业、70家猪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312家农贸市场、734家市场外门店、8381家餐饮单位,实现了生猪产品从屠宰场到餐桌全程覆盖、市域内外猪肉来源全面覆盖的信息化监管。全市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点位覆盖全市4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7家批零兼营的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92家蔬菜制品生产加工企业、163家的标准化农贸市场、86家大型连锁超市和916家餐饮单位。 通过加快推进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成都市猪肉和蔬菜流通市场秩序全面规范,食品质量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从而大力促进了监管方式的重大转变以及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 构筑全民网络 营造良好氛围 成都市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行业管理和自律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参与食品安全工作,聘请了市县乡三级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协管员2.6万余名,并广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 通过构建联合宣传机制,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新闻报道、主题宣传,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度、参与度。由第三方评价机构——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对食品安全工作和宣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估,真实反映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定期召开食品安全新闻通气会,定期公布食品安全抽检信息,发布消费警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度、参与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同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成都市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和综合防控体系的日趋完善。 成都市创新食品安全工作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加快推进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技术改革试点工作,推进食品安全监管现代化,探索建立流通领域肉菜追溯体系,不仅提升了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也对产品质量市场监管能力有显著提振,更成为加快经济建设的有效举措和构架食品安全放心城的重要保障。 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周万生对中国食品报记者说:“成都市在营造食品安全美好环境,实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大局进程中做出的一些探索实践,还需要不断创新路径,让老百姓饮食放心消费安心是我们的目的,规范食品生产、消费市场行为,我们责无旁贷。”(本报记者 叶青) (责任编辑:梦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