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中心建设60多年的综述报告
过去的是满载丰收的五年,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2018年新一年的开始,我们想讲一些回顾和展望。 1、历史的贡献 1.1、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共产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和智慧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 1.2、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主要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建、生态、军队、外交、党建等诸多方面。重要战略思想:含继续不断的发展、改革和创新,其中关键是不断的创新。国家建设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是:人人健康长寿,生活、工作可到100-120岁。也可称生命最宝贵,健康应第一。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治理的重要特色。其中人民是根基、是主体、是中心。全体人民应全面发展、共同富强、人人健康长寿,为人类多做贡献。 2、中国卫生管理学科中心的历史变化 2.1、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开始和新中国建设前后,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关心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由钱信忠、陈海峰代表卫生部,选定在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委托朱敖荣教授等,由卫生部投资,建成了“中国卫生管理学科中心”,内含卫生管理学院、研究所、学会和刊物等综合基地。 2.2、自21世纪开始,我们开始了“健康中国”的学术活动。在2016年8月完成了《健康中国资料库》的创作。并于2017年9月5日向全国代表大会报送了《健康专题报告》和创建《中国国际健康大学》的建议。 2.3、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又将“学科中心”改名为“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中心”,以便在国际范围发挥作用。 2.4、为了配合“美好世界的建设”。我将安徽合肥建成健康国际示范试点,是我们“学科中心”建设的一贯思路,已经有了60多年的经验积累。安徽合肥能成为典型代表(见附件一)。 3、开创中国国际健康大学和事业的计划 3.1、明确重要的战略思想 3.1.1、明确人人健康长寿,是建设健康国际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美好世界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并应重点开展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活动。 3.1.2、明确福利性公益事业的健康经济性质。国际经验是:应由国家为主导,社会、群众共同承担责任。为了保障人人健康长寿福利政策,应在医疗卫生领域,执行免费的健康保障制度。停止、废除、严控市场化、私有化、商业化政策。应普遍开展社会主义属性的低收费、高效益活动。 3.1.3、明确健康建设的三大方针。 第一,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实现城乡结合,一体化管理。这样才能突出全局中两个90%人群的重点,达到全民健康的保障。 第二,贯彻预防为主,实现防治结合。为了平时不生病、少生病,小病不成大,大病早日康复。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预防中体现治疗。治病中体现预防。这才是健康科学的导向。 第三、强调中西医并重,实现中西医结合。这是创建国际新医学重要基础。人类医学是在历史不同阶段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必然经历,从小到中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不同特色到逐步融合;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水平;从区域到大范围再到国际性。以上是人类医学的发展过程和趋势。随着人类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医学必然走向国际性的高水平。现阶段人类社会历史已在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国际新医学也就必然趋向形成。 3.1.4、明确三满意的奋斗目标。 一是人民群众满意。表现在人人享有优质、廉价、安全、就近,逐步减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医务人员满意。应享受中国最被尊敬三大职业的优良待遇。第一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公务员。第二是普及培养全国本科以上,高素质人才的教师。第三是实现人人健康长寿的医务人员(医师)。对三大职业的待遇,特别要重视优惠,对基层边缘的倾斜。 三是党政领导的满意。这主要反映在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 3.2、创建国际一流水平的健康队伍 3.2.1、我们通过中西医结合,含民族医学,创建中国统一的,既高于中医,也高于西医的,国际新医学。 3.2.2、发扬中医精华“整体平衡,辩证论治”,实现简、便、验、廉。发扬西医精华“科学诊断,重点突破”,能解决疑难重症。当前的建设突破的重点是: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发病,以及实现全民的健康长寿。通过西医诊断,中西医结合防治,可推动健康医学的提高和发展。 3.2.3、为了保证中国国际新医学的一流水平,应停办“专科”,只办“本科及以上”。应建设二支新医学的健康队伍。 第一支是家庭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应具备本科及以上水平,能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可完成六功能(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促进、计划生育指导)任务。可保证实现:人人健康长寿,生活、工作到100-120岁(见附件二)。家庭全科医生应占医生总数的50~60%。 第二支是中、上层专科医生。主要在中、上层工作,应具备本科及以上水平,能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可完成专业性疑难、危重疾病防治、康复等任务。他们应占医生总数的40-50%。 新医学人才应体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允许老中青结合,身体健康,有才能贡献者,可终身服务。且可从不同的空间和视野,为人类做出各种杰出贡献。 3.3、创建免费的健康保障制度 3.3.1、要慎重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健康改革的早期,曾出现了市场化、私有化、商业化的大发展,结果出现80%的健康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造成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上层与基层、预防与医疗的三大差别。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严重后果。当时大医院执行的是收费补偿,创收发展政策。具体表现为:大检查、大处方、高收费、高工资。大医院的高楼大厦、尖端设备、贵重药品,大都是创收盈利形成。每家公立医院平均政府补助,不到10%,90%要靠医院自收平衡。终于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医闹”。 针对以上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由葛延风牵头,组织力量,经过四年工作,于2007年6月完成了《中国医改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由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医疗卫生是一个“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建议:“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出现了新医改。 3.3.2、创建免费的健康保障制度。根据福利性公益事业的健康经济性质,以及国际上众多免费医疗卫生的成功经验。我国健康总经费的筹集,可占GDP的8%,其中国家占50%、社会占30%(可由企业、集体、单位等提供),群众占20%(可占家庭收入的1%)。在实际工作时,就能实现医疗、预防、保健的全免费。 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可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革,可试行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公私混合所有制和商业健康保险制等。总目标能达到收支平衡。健康总费用的使用:可安排供方、需方各占1/2。 3.3.3、要开展低收费、高效益活动。为了能实现免费健康保障、实现人人健康长寿,必须开展社会主义属性的低收费、高效益,勤俭办一切事业活动。主要内容指:仪器、设备、药品(重点)、检查、处方、手术、就诊等各项服务,均应低收费、高效益。达到减轻国家、群众负担和实现三满意。 3.4、创建城乡一体化的健康体制 城乡一体化健康体制,主要表现在强基层、保基本和建机制。 3.4.1、强基层。重点抓好网底建设,主要是指农村的行政村卫生室,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应配备本科以上水平,能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可完成六功能任务的家庭全科医生,同时要解决好房屋、设备和免费防治。 3.4.2、保基本。是指城乡基层配套。农村是乡镇卫生院与卫生室的配套,城市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的配套,同时解决好人员、房屋、设备和免费防治。 3.4.3、建机制。是指上(三级)、中(二级)、基(一级)三层,形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同时要体现医院、疾病控制、妇幼保健、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医学教育等部门的统一协调。实现三级卫生机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医务人员的统一调配;仪器设备的统一使用;人员工资统一绩效考核,均相当于教师和公务员水平;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城乡基层都应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全科医学服务。 3.4.4、发扬信息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其中尤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特色,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它以强大的大数据计算能力为基础,能发现不同行业的存在问题。进一步发现不同对象的内在关联规则。最后还能发现未来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架构可归纳为:底层数据资源层,相当“燃油”;中间关键技术层,相当“引擎”;顶层服务应用层,相当“领航员”。统称“数据、算法、应用”三位一体。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是将技术层面,走出实验室,落地到实际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在健康、医疗、养老服务应用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2016年6月开始,安徽省立医院与科大讯飞合作,成立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智慧医院),已经出台、导医智能机器人“晓医”;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和远程服务。均已收到良好效果。中国将力争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以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3.5、创建创新型的爱国卫生运动 可改变除四害为创四新:即戒烟限酒、科学饮食、起居规范、运动常态。同时通过家庭全科医生,实行医养结合,力争不生病、少生病,人人健康长寿。 3.6、创建人口均衡发展,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一对夫妇可生两个孩子,大力加强妇幼保健和幼托工作,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3.7、创建合肥市为健康中国国际示范区域 鉴于安徽省是国家医改的试点省。合肥市是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具备创建国际健康事业的条件,故建议将合肥市建成国际健康的示范城市。 4、开创中国国际健康大学的计划操办 4.1、创新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的体制建设 为了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美好世界的正常发展,特别是保证地球村人民,人人健康长寿,都能为人类发展,多做贡献。就必须建设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的完整体制并不断完善。当前急需建立的机构应该有:中国国际健康大学、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中心(原中国卫生管理学科中心)、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院(原安医大卫生管理学院)、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会、中国国际健康管理研究院、中国国际健康管理杂志社(原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中国全科医学院(原黄山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等。为了使以上所有机构能及时开展工作。由于现有卫生管理学院的建筑资金由原中央卫生部提供,故建议所有机构的筹建工作,将与安医大和卫生管理学院协商,安排开始工作。特别是健康大学、学科中心、管理学院和管理学会及杂志社,必须尽快在2018年3月初开始工作。同时要处理好中央北京与安徽的关系:因全部学科试点工作都在安徽合肥进行。必须做到中央领导、支持、理解,安徽省合肥市应积极配合、参与。也希望政治局有明确指示。 4.2、总校地址:定在合肥高亮镇,包公故里,原停办的兵工厂。请合肥市领导尽快安排,免费拨给含500亩地的校址,以便开始工作。在完成总校建设的基础上,再考虑按国内外区域需要逐步增设分校。 4.3、总校建设经费,请国务院、财政部尽快分期拨款人民币50-100亿,以体现对项目的关怀和支持。 4.4、希望能与国家发改委、卫计委、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预防医学会以及安徽省、合肥市等部门沟通联系。以便有关部门都能支持中国国际健康大学和事业的开始工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美好世界的重大目标任务。 5、为了使各项工作能有计划的稳步前进。下面将经过长期酝酿,一致同意的紧急各种领导班子人员,介绍如下。 5.1、中国国际健康大学筹委会名单,见附件三。 5.2、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中心(原中国卫生管理学科中心)主任:朱敖荣。 5.3、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院(原安医大卫生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朱敖荣,院长:陶芳标、郭清。副院长:丁宏(常务)、肖锦铖、汤质如、杨善发。 5.4、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会。名誉会长:朱敖荣、黄永昌。会长:胡志、郝模。副会长:江启成(常务)、李绍华、左文远、陈少贤。秘书长:张冬梅。副秘书长:洪倩。 5.5、中国国际健康管理杂志社。社长、主编、法人:朱敖荣。副主编:胡志、汪时东、许春(常务)。秘书长:王慧。 5.6、中国全科医学院(原黄山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院长:朱敖荣。副院长:王昌畴、周明硕、陈颖、赵子静。 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中心 中国国际健康大学筹委会 2018年1月12日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