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救护车出租服务也可作为一种紧急选择(网络图)
记者李韶萌陈沛 阅读提示|还在襁褓中的童童(化名)以后在他的回忆录中可以这样写:2014年5月27日,我曾离死神那样近…… 27日18时29分,出生不足21小时的宜阳男孩童童,因先天性左肺发育不全伴右肺气胸危在旦夕,由于医疗条件受限急需转院进行救治。然而,童童的父亲张豪紧急求助周边医院,却没能找到一辆可以送童童到郑州就医的救护车。无奈之下,19时26分,童童的父亲向本报求助。最终,在多方努力下,郑州大学一附院的一辆急救车连夜赶赴洛阳,将童童接入该院就诊。 截至记者昨晚发稿时,童童已转入郑大一附院儿科病房进行保守治疗。童童的姑姑在向救助各方表示感谢的同时,也倾诉了寻求救助时的尴尬和无奈,“跨区域转运的病人基本为危重病人,长时间寻找救护车,其实是在消耗宝贵的抢救时间……” 出生不到一天的宝宝急需转院治疗 “求求你们,帮我联系一下,我需要一辆救护车!”5月27日19时26分,刚刚当了20多小时爸爸的张豪向大河报求助,称自己出生还不到一天的孩子需要转到郑州大医院治病,他已经联系了快一个小时,却没有找到一辆可以送他们到郑州的救护车。 张豪说,儿子童童26日21时55分在宜阳县人民医院出生,当时,孩子响亮的啼哭声让全家乐开了花。但家人的兴奋劲还没有过,细心的母亲就发现童童不太对劲:“呼吸咋这么急?” 其他人这才注意到,童童不哭不闹,小脸涨成了紫红色,呼吸急促得不正常。慌乱中,张豪赶紧向医生询问情况。医院的刘医生经过详细诊疗后表示:孩子肺部缺氧,应尽快送进高压氧舱进行治疗。 27日凌晨2时许,出生不足4小时的童童被推入高压氧舱。全家人彻夜不眠,在病房外翘首以盼。 经过12小时的焦急等待,却等来了病危的消息。由于县医院救治条件有限,宝宝需立即转往大医院救治。 找了近一小时找不到一辆普通的救护车 27日17时许,童童被送进洛阳市一家医院,该院新生儿内科主任立即给童童做了检查,初步诊断为左肺先天性发育不全伴右肺气胸,且右肺有轻微纵隔气肿。 经该院专家会诊,手术成了童童唯一的选择。“孩子的整个左肺几乎是一个气泡,几乎不具有肺功能。”面对孩子的病情,医生向其家人传达了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术后是否能挺过去,谁都无法预测,医生能做的只有竭力救治”。 “送到省里的大医院,孩子病愈的希望是不是更大一些?”张豪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然而,要把握住这一机会,童童需要一辆救护车转诊。 据童童的家人说,孩子的病情并不需要高配的ICU救护车,需要的仅仅是一辆普通的救护车,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要求,却把一家人给难住了。 首先是当时所在的医院表示,暂时没有闲置的救护车,需要到其他医院寻找。而张豪在拨打120求助后,120急救中心也没能协调到车辆。 向110求助,还是没有救护车可以送童童。无奈之下,张豪向大河报记者寻求帮助。 家人愿签免责书“说服”不了多数医院 “不仅是没有车,即使有救护车,根据属地化管理,车也不能送到郑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 “真不敢相信,这么大的洛阳找不出来一辆救护车?”着急中的张豪显得很无奈。 “是不是这些救护车怕承担责任呢?”有人善意地提醒张豪。于是,张豪对求助的各家医院表示,可以先签一份免责书。“如果真的在转运过程中出现问题,我愿意承担责任,但还是找不到车……” 最终,经大河报记者及医院多方努力,联系到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该院今年3月专门成立了“急危重症病人转运中心”。这里的医生表示,让患者家属与医院联系,便于了解病情细节。 半小时后,张豪激动地告诉记者:郑州大学一附院的一辆救护车已经从郑州出发了,可以接童童到郑州接受治疗! 昨日上午,记者再次联系到张豪时,他说目前童童已在郑大一附院儿科病房进行保守治疗。 权力、责任、设备及人员等因素造成目前“跨区转院难”的状况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危重病人来说,更是如此。那为何协调120跨区域转院如此难呢?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明文规定哪些医院需要承担跨区域转运的责任。”记者采访的洛阳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陶亚江表示,目前洛阳市相关部门正在讨论这个问题,预计会出台政策解决这一难题。 “这不光是我们洛阳市的问题,放眼河南甚至全国,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他表示,跨区域转院面临几大难题。“目前急救车的主要作用为院前急救,救护车到达现场主要是保住病人的生命,而跨区域转运,不仅对车辆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需要随车的医护人员具备对病人专科护理的能力,对设备和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同时,跨区域转运的责任也较大。陶亚江说:“转院的基本为重病人员,转院的路途上可能面临各种情况,一旦发生意外,患者家属与医院容易产生医患纠纷,对于医院来说得不偿失,所以无人愿意承担风险。” 陶亚江还表示,目前120急救中心对院前急救可以命令,但对于跨区域转运仅有协调的权力,并不能强制要求。 链接 编后 一周之内,仅本报就接到两起“急寻救护车”跨地转院的求助。虽然两次所求助的车辆不同,但家属所遭遇的心理煎熬应该是相同的。幸运的是,童童最终得以顺利入院,可以接受家人期待的治疗。 但更多人关注的可能是:遇到同样的问题该怎么办?相信有人会效仿这两起事例向媒体求助,肯定也会有人注意到郑大一附院新成立的“急危重症病人转运中心”。编辑查阅资料还发现,近年来,网上不断有人发出类似的求助信息,而在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广州等地,已有专门的服务公司对此类需求提供相应的有偿服务。这些都是在目前情况下、在紧急环境中可行的选择或借鉴。 但在制度建设、职能完善上,救护车跨地问题是不是真的无解?2012年,北京曾试点将救护车分为“抢救型”和“非抢救型”用车,120急救中心运行了非紧急医疗救援平台,虽然其具体服务对象不同,但这一差异化思路却可资借鉴。服务民生的平台上,终不能缺少政府角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