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媒联动☆传媒联盟 2014-04-16 重要通知与声明  2020年精选20个创业好项目——期待与您早日联手合作共赢  仅需5.8万元就可通过CCTV点睛播出1个月和通过GJTV等百家媒体联合常年展播  评选与出版《当代百名书画艺术名家抗疫作品展》的活动通知 五秒电视广告只需五十元☆本项目正在诚征各地代理 点此查看加盟合作☆本站人才招聘公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卫生 >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学科的建设——献给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建议

时间:2013-11-07 10:09 来源:央广网作者:央广网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这些改革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次会议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历史性的重要作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这些改革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次会议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历史性的重要作用。

  我们由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卫生管理研究所、卫生管理学会和卫生管理杂志社,共同组成的中国卫生管理学科中心的同志们,为了给党中央国务院发挥参谋作用,故在我们三十多年来对中国卫生事业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用总结概括的回顾和展望。提出我国卫生事业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特别重点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供参考。

  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9)的经验和不足

  新中国初期卫生事业的建设,主要依据解放区和苏联的经验,这一时期的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国际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卫生典范。主要成功经验如下。

  1.1、卫生工作四大方针

  内容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2、卫生发展的三大支柱

  第一,建立三级卫生机构。农村的县、乡、村,城市的市(区)、街道、居委会,都建立卫生机构,广泛覆盖全体人民群众。

  第二,建立三级卫生队伍。建国初期卫生人员缺少。故采用高级、中级、初级三种卫生人员,分布在城乡三级卫生机构工作。

  第三,建立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即国家负责公费医疗(公务人员),工厂负责劳保医疗(工人),农村集体负责合作医疗(农民)。三种医疗保障制度都是福利性质,幷需兼顾家属补偿。

  1.3、卫生事业的四大特色

  第一,明确卫生事业的性质是福利事业,卫生经费基本上是国家提供,社会和群众配合。

  第二,明确卫生事业的两种所有制,一种是国家所有制,由国家举办。另一种是集体所有制,指基层机构如联合诊所。以适应福利事业的需要。

  第三,明确卫生事业的低投入和高效益。要求充分发挥中西医药廉价作用,强调勤俭办一切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第四,明确卫生事业的国际支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重视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派出医疗队,解决困难,培训人员,很收欢迎,至今未停。

  1.4、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婴儿死亡率:200‰→25.55‰

  孕产妇死亡率:1500/10万→51.3/10万

  人口死亡率:17‰→6.42‰

  人均期望寿命:35岁→71岁

  计划经济时期卫生事业的不足,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反映在医疗保障覆盖面不宽,深度也有限。另外是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有待提高。

  2、改革开放时期(1980-现在)的问题和发展

  2.1、改革开放初期卫生事业改革走了一段弯路

  由于卫生改革开始没有经验,再加当时社会的经济都比较困难。故卫生改革出现了市场化、私有化、商业化的大发展,结果产生了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以致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上层与基层、预防与医疗的三大差别,更为严重的是全国人民强烈地反映出“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才于1996年12月,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会后于1997年1月15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总结了历史经验,提出了今后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在会议总结中,提出市场的本质是根据供求关系决定资源流向。如果靠市场自发地配置卫生资源,就会出现卫生资源从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集中,从农村向城市集中,从基层机构向高端机构集中。以上现象被经济学术界,鉴定为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医疗卫生是一个“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故市场化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再加上私有化、商业化都是以盈利的最大化主要目标,同样不适应公益性卫生事业的发展。

  卫生事业改革不能走市场化、私有化、商业化道路,这是一条重要的收获,今后必须注意。

  2.2、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是一条新路

  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更好地开展卫生事业的改革,又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调查研究,最后于2009年3月17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医改。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新医改执行三年多来,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表现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公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3、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新建议

  3.1、要进一步明确卫生事业的地位、性质和目标

  地位:生命最宝贵,健康应第一。

  生命和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宝贵、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它能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扩大内需的坚实基础,又是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保证。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应该把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卫生事业,列在民生首要的国策地位。该明确健康第一,教育优先,住房、就业、养老等可随时代发展有效安排解决。

  性质:卫生事业应当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和群众共同承担责任的公益性质。它的内涵应该突出非营利性,公平性和准福利性。

  目标:卫生事业的目标应体现在三满意。

  一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具体表现为人人享有优质、廉价、安全、就近,逐步减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医务人员的满意。他们应该享有全国教师队伍和公务人员同样的绩效工资待遇。要改变强调医生作用特殊,可以高工资的政策。2013年8月27日健康报仍在刊登福建省三明市县级以上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年薪制30万元→25万元的改革。前一时期普遍提倡卫生人员高工资,终于出现了职业形象排行,医生演员垫底的报导。更为严重的问题是70%以上的医院都出现“医闹”的局面。中国特色的医务人员还是应恢复发扬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精神为好。

  三是党政领导的满意。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表彰,应是考核主要党政领导的业绩指标。

  3.2要妥善解决卫生总费用的筹集和使用

  世界各国通行做法是,政府收税后,将税收的一定比例反馈给纳税人,主要反馈在医疗卫生和教育两项。这两大项应是政府责任,体现为对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和素质提高。

  我国卫生总费用2011年占GDP的5.1%,其中国家1.56%,社会1.76%,个人1.77%。学术界认为应作适当调整,三方比例宜为5∶3∶2较好。今后应占GDP,可提高到6~7%为宜。

  卫生总费用的使用也宜调整,可将1/2用于需方,由卫生部门为主开展健康保障制度,实施逐步减免费的预防保健、慢病防治、健康管理、康复服务、小病防治、大病保险等,要改变费用补偿中的市场化行为。

  另将1/2用于供方,合理解决城乡三级卫生机构工作用房、仪器设备、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行经费。

  3.3要调整城乡三级卫生机构的一体化管理

  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确实满意的目标,就应该下决心对卫生资源做一次根本性的科学调整,坚决贯彻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政策,采取城乡三级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就是唯一有效的措施。

  具体做法:首先是抓“强基层”,重点又是网底的建设,是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合格的家庭全科医生(对家庭全科医生培养产生,后面另有专题讨论),同时解决合格的房屋和设备。然后要抓网底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配套,即可形成真正能完成“保基本”任务的城乡基层卫生组织。

  建机制则是最重要的部分。要明确贯彻卫生事业以农村为重点,城市支援农村,城乡工作相结合的精神。全国各大、中城市卫生局都要带领指导周围一批县(市)的卫生工作,以实现分片负责,竞争发展。

  城乡三级卫生机构,应实行金字塔型的分级分工组建。高层三级医院和机构要严格控制规模,主要负责疑难危重疾病,指导基层和研究提高工作。中层二级医院和机构,主要负责需要住院的疾病和基层指导。80%以上的多发、常见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主要由城乡社区、乡村基层负责,是当前建设重点,要广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真正落实到家庭。

  现在大城市、大医院的盲目发展,实际上仍然是卫生市场化的反映,应该进一步的控制调整。

  城乡三级分工,要贯彻逐级指导,双向转诊,体现基层首诊,开展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三级机构的人、财、物应统一管理。医务人员可统一调配。仪器设备可统一使用。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人员工资统一绩效考核,保持公务员水平,高、中、基三层待遇相同,基层可适当偏高,体现优惠。

  城乡三级机构的所有制,可实行具备公有制属性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公有制、私有制或混合所有制,在经营中可体现,有薄利、有福利、有红利,以调动公私两个积极性,但必须贯彻公益性,不搞盈利的最大化。

  以上活动是为了保证实现群众确实满意的目标,在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突破性、创新型的体制改革。

  3.4创建中国新医药学的卫生队伍

  由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通过中西医结合,创建中国新医药学,是毛泽东思想对我国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保障的伟大贡献。中国新医药学的内涵,可概括为:要培养造就既优于中医,又优于西医;并具备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的医药卫生队伍。

  中医的精华是“整体平衡,辩证论治”,西医的精华是“科学诊断,重点突破”。现在,中西医之间都已互相理解,认识到中西医结合,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1928年,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医院要用中西医两法治疗”。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对音乐工作者谈话中指出:要以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药学。1958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同年又提出:要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从而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高潮。1970年12月10日至1971年2月28日,周恩来同志在北京饭店亲自主持全国第一届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发布了重要的“会议纪要”,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1980年4月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后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明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大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在此以后,除继续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外,又相继建立了“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和“中西医结合专业”等,从而推动了中西医结合活动的全面开张。同一时期我国台湾地区,也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医学,迎头赶上现代的西洋医学,融合中西医药学术,创造出中西医一元化新医学的活动。目前在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有70%-80%的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

  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创建中国新医药学,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当前,国家提倡科技创新是改革的核心。医疗卫生是科技,就更应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科技创新来提高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增多趋势,急需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应对。因此,推进中西医结合,创建中国新医药学,将是提高卫生队伍素质水平,做好卫生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长期希望实现的卫生中国梦的典型范例。

  由于卫生队伍的质量是做好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创建中国新医药学,将是关键的关键。具体的做法建议如下。

  首先要组织中、西医生相互学习。要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应由国家制定计划,组织全国西医可分期分批,也可脱产、业余(双休日)系统学习中医,达到理论、实践合格,能结合临床应用。最后经过考试及格发给证书。用同样办法组织中医学习西医,最后经过考试及格发给证书。以上要求,可先在中央或部分省、市,先做试点,而后推广。

  要组织医学教育改革,今后年青人入学,要求中医为主兼学西医,或西医为主兼学中医。也可以直接上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后即中西结合医。

  社会上可建立一个过渡期,即医生可分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三类,可以经过较长时间,随情况变化而调整。

  其次要组织医生学历水平的调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医生的学历水平,总体上还偏低。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资料,我国2012年执业(助理)医师的学历构成(%)是,研究生8.1,大学本科37.3,大专31.8,中专20.5,高中及以下2.3。在本科以下的仍占54.6,特别是在农村和基层,不达本科的比例都偏高。尤其是城乡的网底,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本科医生。但网底又是最关键的,他们都直接与人民群众的家庭联系,水平低了,就很难得到人民群众满意。我们建议,今后要有计划的调整,逐步达到网底都应该配备本科及以上水平的家庭全科医生,才能实现群众满意的目标。

  关于学历偏低的解决办法,当前要重点抓在职人员的培养提高转型。可以由中专→大专→本科。可以采用脱产、业余、远程教育的办法,有计划的进行。另一条路,医学教育要改革,直接办本科,不再办大专和中专。

  以上医生学历水平的调整,虽有一定难度。但这是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确实的需要,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做到做好,因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之一,就是能集中力量办成大事。

  创建中国新医药学的卫生队伍,我们希望得到习近平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支持和推动。

  3 .5中国必须创建家庭全科医学的独立学科,举办全科医学院(系)和专业

  中国如何建立全科医生队伍,它关系整体卫生事业的成败,也是卫生改革分歧的焦点之一。因此,引起了中央党政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关心,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应该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前对全科医生的建设有两大学派。一派主张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故称全科医疗,培养的模式是搞毕业后教育。即所谓5+3模式,指在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再加3年临床轮转为主的结合基层七个月的培养。这一派得到当前党政领导的支持,故先后发表了2次重要文件,即1999年由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发展全科医学的意见》,以及201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执行至今,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另一派主张搞家庭全科医学的独立学科,培养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全科医学院(系),举办家庭全科医学专业,培养具备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能深入网底(即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六功能任务的家庭全科医生。这一派以往曾开展了大量工作,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但现在由于国家政策调整,这一派被迫停止了活动。

  现在党中央主张百花齐放,可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故才对两派主张,发表我们的意见。

  家庭全科医学自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蓬勃兴起。1988年引入我国,从开始各地自行试验,到1999年由卫生部统一行动以来,已有25个年头了。至今是应该总结经验,提出中国特色模式,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根据卫生部《意见》执行情况是,国内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都做了很多工作。事实证明,由于没有学科组织的统一指挥,结果,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能在基层开展六功能工作的全科医生,也没有形成能指导全面实际工作的教师队伍和实习基地,更谈不上配合医改工作开展科学研究。由于开展岗位培训,主要依靠行政力量,以致培训形式不规范,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的结果也不理想,效果不好。已经培养过的全科医生,一般只停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基本上没有进入网底。已经培养的全科医生,又分出了西医临床全科医生和中医临床全科医生,这就很难完成基层需要的六功能任务。究其根原,是与确定全科医学属临床二级学科,搞毕业后教育有关。由于自己不是独立学科,一切活动都要附属于医院,这就很难完成,我国全科医生应能承担基层综合任务的需要。

  关于我国全科医生的任务,1999年我国十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中,就有明确的表述。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从以上表述来看,我国全科医生,就不能是单纯的临床医生,而是一种为综合性,多功能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生。因此,将全科医生确定为临床二级学科,本身就是不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的反映,必须调整。

  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经我们慎重研究,一致建议:应明确建立全科医学是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可以定名为“家庭全科医学”,以体现中国的特色。“家庭全科医学”能清楚的说明,这门医学学科是以家庭为对象,研究解决家庭中男女老幼,生老病死的全部医学问题。这种名称会引导家庭全科医生,主动学好有关知识和技能。家庭全科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就必须完成这些重要任务,由此可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尊敬。

  要建立家庭全科医学的独立学科,则需要根据我国建设新学科的成功经验。首先要根据独立学科的需要,综合国内外的信息,将学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知识,进行一次性的科学设计,形成教学计划,医学本科教育一般都在五年内完成。我国已设置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妇幼保健、儿童医学、卫生管理等学科设计,都是一次性的五年制完成,然后,再用研究生教育发展提高。

  然后的具体工作,要解决新学科的行政支持机构(全科医学院或系),专业设置(家庭全科医学专业),师资队伍,教材建设,附属医院,教学基地,研究机构,学术刊物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可通过招收学生,开始培养工作,进一步的毕业就业。如此,整个家庭全科医学的学科发展,就能蓬勃开展。

  上世纪90年代出,在钱信忠、崔月犁、陈敏章、殷大奎、陈海峰、朱潮、林伟、黄永昌等领导支持下,我受卫生部委托于1992年9月在合肥市创办了黄山医科大学,内设全科医学院和家庭全科医学专业,由王均乐教授和陈颖教授任正副院长。以五结合、六功能的要求培养家庭全科医生。五结合是指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护结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结合,医疗卫生服务与卫生管理结合。六功能是指中西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我们培养了大批学生,深入城乡基层,以能安心工作和高质量服务,受到群众欢迎和国内外的好评。学校到2000年因卫生部的文件,而停止了招生。由于我们全套人马还存,故于2010年,又向各级领导报送了《关于恢复黄山医科大学,举办全科医学院的报告》,当时国务院温家宝总理批示:请教育部、卫生部研究。但没有答复。

  现在看来黄山医科大学的十年改革设计,是经过一大批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谨慎研究完成的。特别认真地总结了我国赤脚医生和乡村医生建设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研究贯彻了,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精心倡导的,通过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理想和目标。我们举办的家庭全科医学,正是创造中国西医药的实验基地。确是一举数得。

  建议党中央国务院要支持我们恢复举办全科医学院和专业,在试点的基础上,可向全国推开。这将有利于创建中国新医药学,加快速度,早得丰收。

  3.6 中国急需建立一所中国卫生管理学院

  卫生部在文革以前,于北京天坛有一所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负责全国卫生管理高级干部的进修提高工作,同时组织重大卫生管理工作的学术研究活动,起到了很好的重要作用。文革期间就停办了。改革开放以后,卫生管理学术界,普遍反映请卫生部要新建一所中国卫生管理学院,特别是1983年5月在扬州市瓜州渡会议上,重点讨论了“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建设问题,一致提出要建设一所中国卫生管理学院,幷逐步解决专业设置、研究机构,以及学会、刊物等活动。钱信忠部长、陈海峰同志等参加会议,幷确定了开展工作的步骤。为此,卫生部先后在北京、上海、保定、镇江、苏州、合肥等地,开展调查研究,由于多种原因,当时苏州、合肥两地的积极性较高。钱部长亲自参加了活动,经过与各方面研究协商,最后确定在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开展工作。于1984年9月开始了卫生管理系活动,1988年10月成立了卫生管理学院。关于成立中国卫生管理学院问题,因当时意见不一致而暂缓。以后又逐步建立了卫生管理学会、刊物和研究所,形成了我国卫生管理学科的综合基地。

  近十几年来,我国卫生管理学科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目前已有101所高等学校开展卫生管理学历教育,年招生约5000人,在校生约2万人,设置22个专业(方向),其中80%培养本科生,61.4%培养硕士研究生,17.8%培养博士研究生。这些单位,还在本地区结合医改,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卫生改革的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形势进入新阶段。为了推动卫生改革,提高卫生事业的管理水平,我们建议,我国卫生管理学术界,含有大量专家学者和师生力量,在完成原有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做好二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配合中央和地方参与经常性的卫生改革活动,使卫生改革逐步深入和提高。

  第二,是配合中央和地方,对在职卫生管理干部进行培训、进修提高工作。主要是针对非卫生管理专业人员,从一般的业务技术岗位,走上管理岗位时,要做到经过培训,凭证上岗。这对保证提高卫生管理干部质量,十分重要。

  为了完成以上两项任务,我们建议,对现有卫生管理教育单位安排一下分工,可推荐一所学校,提升为“中国卫生管理学院”,这所学校,可承担配合中央部门卫生改革的研究和策划。同时承担轮训卫生厅局长及以上干部,含准备提升厅局长的干部。以便建立凭证上岗制度。同时可配合中央部门完成与全国卫管单位的联系。另外的卫管学校,则主要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开展以上的两项任务。这样所有的卫管学校,都可加强党政部门的联系,做到互利互惠,有利于双方的健康发展。

  这所推荐单位,我们建议可以由安徽医科大学的卫生管理学院来承担。理由是,该院原来就是由卫生部投资,准备建成中国卫生管理学院,由于意见分歧而延缓,该院建设期间,长期受到钱信忠、陈敏章和陈海峰等同志的支持和指导,有良好关系。该院具备卫管学院和研究所、学会、刊物的配套设置。该院目前经过近30年的建设,在房屋、设备,特别是专家、教授配备有较雄厚的力量。再加合肥市是科教城市,近期发展较快,交通方便,生活、环境良好,都是有利条件。下一步只要卫生计生委与安徽医大协商,通过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沟通批准即可。

  明年10月是卫生管理学院成立30周年,希望庆祝时能更名中国卫生管理学院,有可能同时成立中华卫生管理学会则更好。

  以上建议由黄永昌、陶志、王均乐、周寿祺等教授参与,并经中国卫生管理学科中心的集体讨论修改后完成。(作者:中国卫生管理学科中心 朱敖荣)

来源:央广网http://rw.cnr.cn/cs/201311/t20131106_514053151.shtml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影视联盟  纸媒联盟  网络联盟   律师联盟  人员查询  加盟合作  最新最热

特别申明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 目的在于传播 如有侵权速联秒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