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诸冯山山下的门楼 锦绣舜乡门牌楼 中国传媒联盟 据 中国奇石网: 垣曲是中华人文始祖舜帝的出生和早期活动地。 《尚书•尧典》记载了大量关于虞舜的传说故事。《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孟子所言的就是垣曲的“诸冯山”、“负夏城”和“鸣条岭”。《史记》:“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史学家司马迁所言的“历山”、“ 雷泽”、“ 卫地”、“寿丘”、“河滨”都在负夏城周围不远的地方。从现存的,清•康熙十一年版《垣曲县志》可以发现,在县志的扉页县境地图上,标记着诸冯山、瞽冢镇、尧王庙、虞舜庙、舜井、历山、沇水河(舜清河)、娥皇女英祠等等与舜有关遗址。 负夏城遗址是4300年前黄河以北最大的都市遗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都城遗址,考古成果表明了舜未登帝位前,所建负夏城的确切位置。特别是,从垣曲境域内挖掘出的40处龙山文化遗址的600余件龙山陶器,更加印证了舜在垣曲“寿丘制陶、迁于负夏”的说法。 有史以来,在垣曲县以古负夏(今历山镇同善村)为中心,围绕虞舜传说形成了一个密集性虞舜文化圈,广大民众对虞舜崇拜莫至,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而舜王庙庙会就是虞舜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庙会分祭奠、祈福、娱乐、商贸、巡会等步骤,在巡回的路途中,所经村庄备有荤、素之别的斋饭。 垣曲历山的舜王祭祀活动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据相关文献资料查证,最迟在汉、唐、随、元朝时期同善村就有重修虞舜庙记载,其建筑颇具规模,总占地30余亩,房屋约二十余间之多,院内有120余通碑林,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宏伟壮观。逢年过节,前来求神祈福的人络绎不绝,庙会香火不断。那时候,每逢清明时节,村里就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山南海北,前来的人特别多。 明时,舜王祭祀大典在同善当地已经颇具规模,在负夏城虞帝庙祭祀大典上,除了拜神祈福等祭祀活动外,还有各种买布匹的、家什的、日常生活用品的商贸活动,同时还有舞龙、狮子舞、高跷、旱船助兴,在周围县乡村有着广泛的影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这一天,周边数十个村子,乃至山西阳城、翼城、绛县等地及河南渑池、新安、济源等地的信男信女们都会纷至沓来,参加祭祀大典,规模达数万人之众。 清朝中叶,舜王祭祀大典在同善已经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每逢大典活动前几天,周边乡村的人便会前来祭拜神灵,许愿、还愿。在这几天的日子里,集市上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热火朝天,民间各种杂耍可谓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前来烧香许愿的、还愿的,求舜神赐福、赐子的、消灾灭病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而且据虞帝庙碑碣记载:在民国之前官府免除帝舜故里附近8个村的粮赋差役,以保证祭祀费用。每逢清明,附近8村的村民就会鸣锣击鼓,自发云集虞舜庙,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盛会,同时还聘请戏班助兴。前来参加祭祀的香客,有沁水、翼城、绛县乃至渑池、济原、新安、洛阳的,也有陕西、河北、河南的。而且,官府还明确规定,祭祀活动期间,官府不得擅自进入庙区(负夏城)拘捕人犯。 清朝末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战乱、灾害等因素的影响,民不聊生,舜王祭祀大典的规模每况日下。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政治等影响,民间祭神信仰一度被作为迷信而禁止,舜王祭祀活动也随之终止。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倡导人民宗教信仰自由,舜王祭祀活动才又渐渐恢复起来,但是在规模上一直比较小。2008年,为了更好地弘扬虞舜文化,在垣曲县舜文化研究会的倡导下,由舜生之地的历山镇诸冯山村牵头,在村里举行了新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舜王祭祀活动,并把每年的3月28日作为舜王祭祀活动日。在祭祀期间,除了历山镇周边村子的信徒们前来参加外,沁水、翼城、阳城以及河南省渑池、济源等县市的人也纷纷前来参加,规模近万余人。在祭祀活动上,先由当地主要领导宣读祭文,其次由贵宾、领导对舜帝敬香祭拜,其次是普通民众。祭祀活动期间,还有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等民间社火以及剧团前来助兴,也有卖布匹、农具、小吃、等商贸活动。至此,中断近一个世纪的舜王祭祀活动才又恢复起来,并逐渐兴旺。 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山西考古队的专家们在负夏城周围发掘考证,此处应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地望(瞽叟塚)距今约为4300年左右,根据古代传说和历史学家的推算,这一时期还是有虞氏部落首领虞幕到尧舜的时代。《中国人种从来考》中说:根据《竹书纪年》记载,上推黄帝,为2620年前。”这是根据《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年代。台湾学者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纪元年前2285年,姬轩辕一百五十岁。......公元前2285年伊祁放勋放弃政权、姚重华正式摄政,二十七年后的纪元前2258年,伊祁放勋(尧)逝世,寿命一百一十九岁,姚重华顺理成章地坐上帝位宝座。”按照柏杨所说,舜在纪元前2285年摄政,舜摄政时三十二岁,这样舜就出生在纪元前2317年。吕振羽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说:“传说中尧的时代,据《竹书纪年》及其他各书的纪年推算,亦恰在纪元前22、23世纪之间。”根据以上文献和专家的论述,黄帝所处的时代距今大约4600年。尧和舜所处的年代距今大约是4300年至4200年间,传说舜的先祖虞幕是黄帝的后裔,辈分在颛顼之后,而舜是皇帝的九世孙,从黄帝的4600年到4300年间,300年传九代人,100年传三代人,4500年到4300年正是从虞幕到舜有虞氏部落的时代大致相等。 位于今垣曲县历山镇北门的明朝石匾 1、依据史前文献和古典籍佐证推算不会有误; 2、从五帝始推到五帝末,这个人物年龄的推理是逻辑的; 3、用考古史和传说史相结合二证一法是合乎史实进化规律的; 4、以陶业发展史,这个有序进化生产规律为充足的科学依据。 仰韶---庙二----龙山----二里头-----二里岗,这个陶业史进化程序和人物(五帝)演进历程是同步进展的。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在《孟子·离娄下》中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德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孟子.尽心上》中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太史公司马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又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尧典》曰:“德自舜明”。 《史记》曰: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位于垣曲县高速路口的巨石字刻 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1624——1680)在《读史方舆纪要》其《山西·垣曲》卷中定论:“诸冯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孟子》云:“舜生于诸冯,盖即此。”他还从成书于1726年的皇家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之《草木典》和《职方典》中,查到了“舜井”和“舜乡泉”的记载:“舜井治北四十里,即舜浚井时匿空出处,旧迹尚存。”还有:“井东北里许,路旁古柏,干大十围,荫复亩余,也传舜乘凉树下,用手抱转,掩避日色,至今横亘数十步,其枝交加,如龙蟠风午,苍翠可艳,行人多聚息于此。”“舜乡泉,县北四十里,在舜生之乡,故名。”有关舜出生地诸冯山,古负夏,舜王井,舜王坪,瞽叟塚,寿丘、雷泽等风景名胜,从元代起就有记载:舜帝的传说、故事、诗词更是汗牛充栋;垣曲近年来的考古挖掘,更予以充分佐证。《老子》(李耳)在《道德经》中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脏。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善事的记载,都是舜在故里所为,所以《尚书·舜典》载:“德自舜明”。 《古今图书集成》在《职方典》中载:“诸冯山,县北四十里,山明水秀,即舜生处。”还把诸冯山上的“舜王泉”称作“舜乡泉”,说:“舜乡泉,县北四十里,在舜生之乡,故名。”还载:“历山,在诸冯山后,山头平广,俗名“舜王坪”即舜耕处。山下有娥皇、女英祠。” 《孟子·公孙上》载:“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从此,故里人们把瞽塚镇有更名为同善镇。 晋代皇莆谧(215——282年)《帝王世纪》其文云:“瞽叟妻曰握登,陶唐之世,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 清.嘉庆年间、垣曲知县薛元钊在《重修历山舜庙记》碑文中说:“垣邑东北距城百有余里,旧有历山圣庙在焉。地居沁、翼、垣三县之中,左控诸冯,右接鸣条。妫水发源于汭,合流其即。所谓往田耕稼地乎,迄今考之,群峰拱,双流带围。佳木葱笼,可作桢干之选。丰草绿褥,堪作参芪之功。层峦叠嶂,气聚精团,诚三邑之壮观,实古圣之遗迹也。” 明代陕西咸宁知县,行取吏部主事马逢造,在《重修舜井双池记》碑文中言:“邑北四十余里,大舜浚井在焉,东有大阜,为瞍塚,南有诸冯,北有历山,东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踪。” 位于山西垣曲县历山镇诸冯山下的石刻 《平阳府志》云:“垣曲县有诸冯山,瞽塚镇。夫负夏在卫,今垣曲东界,即古卫地,则诸冯,负夏相去不远矣。” 《平阳府志》卷(三十六,艺文)载有一篇《勤修舜王庙序》文中有:“去垣邑城四十里,为负夏,山上有瞽塚,下即帝舜浚井处。井至今历几千年矣,而水不涸,且出没无常,每当旱岁,水涌喷洙灌几百亩。地里民赖之。设庙三楹,旁列廊宇,后建寝宫,二女像在焉。”(柴锁林 吕步震) (责任编辑:梦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