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文化的人就可以叫做文人,文人一定要有情怀,就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和历史情怀”,这是画家杨霜林对当代文化传承的感慨。 对传统文化的守望使他在艺术和商业领域的跨界中,碰撞出一个文安驿的前世今生。无论是修复后的陕西高家大院还是拥有近千年历史的文安驿古镇,因为一个艺术家的写生与思考,成为链接千年人文历史的一处重要环节。虽然它在现代文明下的功效微乎其微,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却具有非凡的意义。近日《对话新时代》栏目组邀请到了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杨霜林做客本栏目与主持人水均益对话,请他讲述他画笔下的文化传承。
画家杨霜林做客《对话新时代》栏目 本期对话嘉宾:杨霜林, 1957年生,陕西潼关人,专业画家,中共党员,深造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任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陕西各届书画院院长,陕西大美术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2012年度陕西文化产业行业十大领军人物、西安市文物保护先进个人、陕西省2016年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多年来,他以陕西美术产业化发展为己任,为北院门高家大院修缮改造、延川文安驿古镇文化园区的布置和统筹管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探索出了一条新思路、新途径,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节目中杨霜林回忆到,第一次见到高家大院时的景象:“一片荒芜,杂草丛生,触目所见,满地落叶,院楼腐朽,几株濒死的老树朝天插出几撇枯干”正这样的破败景象激起了他要把高家大院“修复如初”的念想,“让封闭的院子走进市民的心灵,才有可能让文化感染更多的人”,杨霜林如是说。最终这座主体建筑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距今四百余年,坐落于西安市北院门144号民居的三院四进式四合院,57间房,用时4年,坚持遵循“传统工艺、传统材料、传统匠人”的理念终于把高家大院修缮完成。 无独有偶,距离高家大院307公里外,有一处一千年的古道驿站,2013年,杨霜林写生路过文安驿,面对拆迁后的一片残垣断壁,深有感触。“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历史兴衰尽在眼底,一种悲凉壮阔的情绪涌入胸怀,回去后心绪久久不能平静。高家大院项目的初步成功,让杨霜林有信心把这里也修复成1500年前的样貌,让这里成为感知陕北文化的承载者。所谓的感知就是直观的去看,用心灵去感觉。陕北这片土地的伟大之处就是人民的朴实、勤劳与善良,那种黄土地的博大广袤和悲凉悲壮给予了人民慈悲的力量。杨霜林说,这里有不一样的历史印记。 当谈到是什么支撑他坚持做这件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时,杨霜林说:“我认为我们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要为他做一点事情。我们的民族是个英雄的民族、勤劳的民族、善良的民族、善于动手动脑的民族,我们要把优秀的东西传承下去,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必须行动起来,就这样我才有了一种精神支撑,能不能赚钱不要紧,归属权在不在我也不要紧,修好了让后人知道历史文化,这就是初衷。”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