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媒联动☆传媒联盟 2014-04-16 重要通知与声明  2020年精选20个创业好项目——期待与您早日联手合作共赢  仅需5.8万元就可通过CCTV点睛播出1个月和通过GJTV等百家媒体联合常年展播  评选与出版《当代百名书画艺术名家抗疫作品展》的活动通知 五秒电视广告只需五十元☆本项目正在诚征各地代理 点此查看加盟合作☆本站人才招聘公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人物 >

宁夏中部干旱带崛起的璀璨“明珠”

时间:2018-09-20 11:45 来源:今日头条作者:今日头条
..

宁夏中部干旱带崛起的璀璨“明珠”

——追寻红寺堡区20年砥砺奋进的足迹

历史的镜头聚焦在2018年9月,在我区各族人民满怀豪情喜迎自治区成立60周年华诞的喜庆时刻,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也红寺堡迎来了20岁的生日。

作为宁夏扬黄灌溉工程主战场,红寺堡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历经20年矢志不移的异地移民大开发、20年和谐幸福家园建设后,2767平方公里的亘古荒原已崛起了一座具有高品位、现代的、时尚的新城,真正实现了“美丽与生态文明共生,产业与社会文明共融”。

20年的崛起与奋斗,20年的沧桑与巨变,红寺堡已成为我国最大异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的经典之作,“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颂党恩情已深深烙在23万移民群众的心中。

宁夏中部干旱带崛起的璀璨“明珠”

亘古荒原建起生态屏障

“在这片土地上种活一棵小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困难得多!”一提起最初植树造林时的困难,大河乡大河村村民涂志福幽默地说。

干旱少雨、风沙肆虐、烈日炙烤、了无生机……尽管困难重重,涂志福还是和妻子用了10天时间,在自家的农田周围栽下了70棵白杨树。他说:“要在这个地方安家落户,房间屋后、农田周围就得种下几棵树,不然就没有生机,也无法舒适生活。”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域,年降雨量不足277毫米,蒸发量高达2050毫米以上;年大风日达50天以上,沙城暴达20次左右;森林覆盖率不足5%……这是开发建设初期搬迁移民所面对的严峻挑战。

生态立区,绿色崛起。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构筑绿色屏障,红寺堡区委、政府一届又一届各级领导干部与广大移民群众共同战风沙、美家园、建绿洲。

任建治是红寺堡区的一名老林业人。从2003年至今,作为红寺堡区生态建设的参与者,他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亘古荒原”到“生态绿洲”的变迁。“这么大的一个地方,到处是荒滩,生态非常脆弱。每年从10月底能吹到第二年的6月份,每天天气雾蒙蒙,晴朗的天气不多。”任建治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为了多种点树,我们上班都很自觉。在2011年前,根本没有节假日,每天晚上10点半前回家都很少,基本都是‘白+黑’、‘5+2’的工作状态。有一年的植树造林攻坚期,我最多一天步行走了67公里,回来后脸上有一层古钱币厚的沙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年间,正是有了诸如任建治、涂志福才让红寺堡区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目前,已累计造林12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0.35%。

如今,红寺堡大地正在绿起来、美起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移民群众对生态满意度持续提升,在朋友圈晒“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也成为了“新常态”。特别是空气质量改善十分明显,今年1-7月,优良天气率达84.2%;PM2.5平均浓度为26μg/m3。

宁夏中部干旱带崛起的璀璨“明珠”

庄稼地里长出了富民产业

望着田间节节拔高的黄花菜,新庄集乡沙草墩村建档立卡户蒙俊财心里憋着一股劲。

今年,新庄集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沙草墩村打造2000亩黄花菜种植基地,一心要脱贫致富的蒙俊财将家里16亩历年都种玉米的田改种了黄花菜。“这些年,党和国家政策真是好。你看,咱老百姓发展高效节水黄花菜种植,政府每亩发放800元的补贴,脱贫致富越来越有盼头。”蒙俊财说。

宁夏中部干旱带崛起的璀璨“明珠”

从1999年大河乡移民三村农户种植288亩夏粮、亩产150公斤伊始,开启了红寺堡区23万移民群众从“山区雨养农业”到“扬黄灌溉农业”的脱贫致富梦。

20年间,红寺堡区23万移民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开发出73万亩水浇地,从单一的玉米种植开始向酿酒葡萄、黄花菜、枸杞、设施蔬菜等多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圈”(罗山葡萄产业园)”、“一城”(罗山葡萄酒文化城)、“三带”(罗山大道、太中银铁路、滚新公路特色农业产业带)、“四园”(红寺堡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示范园、罗山葡萄文化产业园、城东现代农业示范园、月亮湾生态农业园)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酿酒葡萄、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已叫响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移民年收入从不足500元增至近8000元。

宁夏东方裕兴酒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全祖在红寺堡可谓收获颇多。从甘肃兰州到红寺堡投资葡萄产业,打造的“戈蕊红”牌系列葡萄酒在国际葡萄酒大赛中屡屡斩获大奖。“红寺堡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我把葡萄酒命名为‘戈蕊红’,其寓意是红寺堡就像戈壁滩上绽放的花朵,神奇并富有魅力。”刘全祖如此说。

宁夏中部干旱带崛起的璀璨“明珠”

播下梦想的种子,收获希望的未来。大河乡开元村村民禹万喜作为红寺堡区第一批搬来的移民,当初带着父亲交给他的一枝柳条来到红寺堡。“你去了就把这柳树梢子栽上,树活了人就能活下去,如果树活不了,你就回来……”禹万喜至今记得父亲的这番话。20年了,禹万喜种田、养殖、做劳务经纪人,不仅家里房子翻建了三次,也开上了小车,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栽种在院子里当初那枝希望的柳树稍子,如今已长成了几米多高的大树。

移民村里育出文化名人

“一个地方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将新的生活理念注入大家心中,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充实……”畅享于文学的海洋中,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马慧娟越来越自信。

2001年,从移民搬迁到红寺堡后,酷爱文学的马慧娟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自2010年开始,只上过初中的她,利用种地、打工的闲暇时间,在田间炕头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和乡亲们的生活变迁。

宁夏中部干旱带崛起的璀璨“明珠”

“红寺堡人用战天斗地的精神终于在这片半沙漠地区安居乐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文化’这个词,在过去忙于过日子的琐碎中越来越远……”寻根文化,追求未来,马慧娟用“文化”鼓足生活底气。7年间,她在网上发表了近百万字的散文等作品,成了当地有名的草根“拇指作家”,当上了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出版散文集、走进鲁迅文学院学习、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创办泥土书香社……马慧娟的名气越来越大。

红寺堡镇玉池村今年已32岁的禹爱连没上过一天学,唯独会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这还是女儿教给她的。看着同村40多名姐妹们相继走进马慧娟创办的泥土书香读书社学习,禹爱连大着胆子走进了“课堂”。“以前穷着上不起学,现在有这机会,咱也得学点文化。这日子好过了,若有机会出去了连厕所‘男’与‘女’都分不清,多丢人啊!”禹爱连笑着说。她也想和马慧娟一样,做一名新时代有文化、有思想、有目标的新女性。

20年间,红寺堡区把文化作为23万移民交流融合、和睦相处的最好“润滑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广大移民群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领群众文明生活新风尚。

李俊义嫁女儿分文未收,还给了女儿女婿2万元现金;郭瑞三个闺女出嫁时婚礼都是从简,彩礼均是五万元;刘根喜操办父亲去世周年祭日一律从简,总共花费9800元;“三支一扶”人员李丹结婚,10多名同事只送上了“一个祝福、一首歌、一束花、一份纪念礼物”……在红寺堡,正是有了文化的渗透,城乡才呈现出了新时代的新风尚。

过去的20年,是红寺堡区在发展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的20年。站在新的历史前沿,红寺堡这个年轻而又内涵的城市,将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建设的坐标系上,更加熠熠生辉! (新知讯报 记者 马照刚 文/图

(责任编辑:海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影视联盟  纸媒联盟  网络联盟   律师联盟  人员查询  加盟合作  最新最热

特别申明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 目的在于传播 如有侵权速联秒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