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商界领袖新年论坛与会嘉宾系列报道㉒ 诺亚财富首席执行官汪静波已经确定出席由商界传媒集团主办的“大变革与新起点——2018商界领袖新年论坛”。2018年1月25日,她将在系列演讲“寻找时代变量”上有什么“惊人妙语”?想要现场聆听更多企业家演讲,点击图片即可报名。http://m.kanshangjie.com/Club/Detail?id=1000004 汪静波可能是中国富豪最愿意托付财富的人之一。 具体来说,过去11年,有超过13万名高净值人士,把3559亿元资产交给了她,或者说,由她领导的诺亚财富。 每个城市财富排名前50的人,如果还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她手下1095位能干的理财师中的一个,可能正打算按响他家门铃。 你可以说,汪静波的成功是赶上了好时候。中国富人群体急剧膨胀,个人理财需求必然随之爆发。 但仅仅用幸运,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从2005年创立,只用了短短5年,诺亚财富便于2010年11月在美国纽交所上了市。由此带来的巨大示范效应,直接带动第三方财富管理在中国崛起。最高峰时,同时有上万名新手入局,并迅速成为破裂的泡沫。而诺亚反而在动荡的大环境中完成转型,继续壮大。 在外国,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有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甚至投行、券商。而诺亚始终是诺亚,它是第三方、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也全然不是。 这种区别,就像汪静波和她在美国华尔街或英国金融城里的同行们,单从外表就能区分:他们穿黑色套装,表情严肃,浑身上下透着精明与理性;她喜欢时装,看人的时候,眼睛里有种温柔。 在一次又一次剧变中,诸如全球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股灾、人民币贬值或者英国退出欧盟、美国换了一位意想不到的总统……汪静波和她的诺亚都能凭柔软的身段,一次次转型,坐稳行业第一把交椅,并成为综合性金融服务商。 汪静波今年44岁。这是她掌舵中国最大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诺亚财富的第11年。 豪雨降下时 巴菲特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诺亚不是在豪雨降临的时候才造方舟。”汪静波的诺亚财富,取名于这句话。“豪雨”酝酿灾难,“诺亚”孕育新生。 起初,汪静波并没有展露出与众不同。在她四川成都的音乐家庭里,父母和姐姐都有极高的音乐造诣,而她偏偏五音不全。为了融入家庭氛围,汪静波很小的时候,每天偷偷练习唱歌两个小时。这点小自卑,直到她用父母给的钱炒股,并且在后来的金融机构工作中展露自己的财富管理天赋之后,才随着找到自我而消失。 汪静波也从没有想过创业,她和她后来成为著名投资人的丈夫,一度把“当个打工皇帝”视作毕生梦想。这种对安稳的追求,随着“史上最长时间大熊市”濒临尾声而结束。 “大熊市”始于2001年6月14日,终结于2005年6月6日。在2005年5月,汪静波的孩子满月那天,她接到领导电话:“大熊市”里,湘财证券背负几十亿元亏损,汪静波负责的私人银行总部被整体剥离。 2003年,汪静波创办了中国证券公司第一个私人金融总部。同年部门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管理私人客户的资产过6亿元。 离职后,汪静波和她的16人团队创立诺亚财富。没有了券商的品牌背书,她也不十分笃定手中的客户,对自己是否还认同。她只隐隐觉察,大熊市也无法阻止中国富人群体急剧膨胀,而个人理财业务必将会随之爆发。 汪静波早就发现,中国基金大都卖给机构大客户,而国外基金客户主要是个人。这个时候,作为中国先富起来的群体,一大批中小企业主已经积累了一批财富,投资、理财、保值增值等需要正在酝酿。她以往工作中所接触的很多中高端私人客户,实际上并未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他们需要和大多数人一样,在银行排长长的队等待办理业务。 为了找客户,汪静波和合伙人殷哲,在最初的大半年时间里,每周主持三场宣讲,邀请老客户听听他们打算做什么。很多时候,台下听讲的嘉宾,只有一两个挎着菜篮子的老先生、老太太。 汪静波也有点委屈。“我们以前还管博士呢,也带过很大的团队。”但她毕竟身段柔软,对着台下照样充满激情地讲上两个小时。 与大众对理财行业充斥着理性数据、光鲜精英、高端宣讲的印象截然相反,成立最初的诺亚,用这样的笨法子,努力维系着从湘财证券私人银行部带出来的几十个老客户。 更多时候,汪静波还是充满信心的。“理财这个行业是高度竞争的。我问了很多人,没有一个知道他在银行的客户经理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呢?因为银行还是坐在那里等的,它还是你去开户,你要排队。但我们不同,我们是一个服务的平台,主动在给客户做服务。” “时代”的企业 在一次论坛上,谈及如何让家族企业永续发展,家族财富“富过三代”,汪静波说:“唯有让‘家族’企业成为‘时代’企业,回应每个时代的需求。” “时代”的企业,需要与时俱进。这也是诺亚正在践行的路。 当下的诺亚不仅有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的线下业务,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潮冲击下,它还推出财富派、方舟财富等线上金融产品。 是的,诺亚又经历了一次向着互联网金融的大转型。 中欧商学院的课堂上,很多同学举例,说诺亚就是典型的要被互联网颠覆的企业。汪甚至被拉到一个微信群,群名叫“互联网颠覆金融”。虽然大家是开玩笑,但汪静波有点惊讶:“我们想颠覆金融还没有颠覆掉,现在自己却要被别人颠覆了。” 互联网逼至眼前。要应战,或许不仅仅是顺势推出什么产品,而是有没有新维度的思考方式、以及跟上互联网速度。 诺亚有一支几百人的IT团队,成员大都来自招行、平安等传统金融企业的IT部门。要为新理财项目开发一个系统,IT团队的习惯是先规划,考虑好方方面面的事宜,再慎重地设计、写代码,最后调试。整个过程往往要10个月,有时候系统还没做出来,这个需求已经过时了。汪静波问能不能再快一点,他们回答:“我们从来都是10个月。” 在天使投资人戴志康的撮合下,汪静波认识了从腾讯出来的黄俊鹏。黄俊鹏带来的互联网团队迥然不同。他们的习惯是先迅速做一个粗糙的版本,然后根据需求快速迭代、试错,小步快跑,很快就把产品上线,投入使用。 最终,黄俊鹏带领他的团队加入诺亚互联网金融板块。一个传统金融基因的团队,与一个互联网基因的团队,融合起来不容易。用汪静波的话,“我是花了相当大成本和决心的。” 互联网改变着一切,也改变着汪静波和诺亚。 诺亚向互联网金融平台转型推出的新产品,将服务范围拓展至白领群体。之后又涉足家族办公室、地产基金、影视基金,甚至看似与金融无关的高端游学、教育等。 从这个角度而言,诺亚将逐渐成为一个平台,甚至生态,业务也将逐渐以“诺亚+”的形式无限拓展、跨界。“+”的后面,可以是价值投资行业,也可以是新兴产业,也可以是高净值人士关注的教育、医疗或文娱。 诺亚始终在呼应的,是随着时代发展,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以及下一个财富增长高地。 诺亚之“心” 汪静波的办公桌上,放着本《京瓷哲学》。由于翻阅的次数太多,硬面的书封都有了褶皱。 她引稻盛和夫为榜样,对“心”看得重。 “心”在诺亚,体现为一种纽带,或文化。“心”散了,或缺失了,公司要出问题。 诺亚这些年一直在高速扩张。某个时候,汪静波忽然发现:团队每个人都很忙,都很累,但没有价值感、成就感。而客户投诉也越来越多:老客户抱怨买不到产品,新客户抱怨被强迫销售,“就像在航空公司你买不到票,但上了飞机发现到处是空位。” 随后,汪静波遭遇了创业最大的一次危机。 诺亚招聘了一位有摩根斯坦利工作背景的高管,带领一支“高大上”的精英团队,做地产基金。这支空降团队的风险管理全然脱离诺亚以往的轨道,所做项目几乎全出了问题,甚至还牵扯进一宗诈骗案。 事后,汪静波反思:在公司文化尚不成熟的时候,过度扩张其实是在稀释文化,要掌握好节奏与平衡。 为了塑造这颗“心”,在显性层面,汪静波引入麦肯锡团队,帮助公司梳理组织架构、人员配置。 在更“柔性”的层面,诺亚提炼出5条核心价值观。除了“专业”“创新”“诚信”“爱客户”等,还有一个就是“心灵”。 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有一点特殊,它所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多年在商海摸爬滚打、刀山火海闯出来的。一身财富、半世精明,而链接双方的又是最磨人心的金钱。“心”不成熟,人家都以为你盯着他的钱,没有办法平等对话。 汪静波笃信“心”的力量。她曾把公司最受客户欢迎的理财师的照片贴墙上,每天看,反复看,直到当具有相同气质的人出现时,她能第一时间识别。汪静波用这种方法招来的人,曾一度占到总人数的60%。 诺亚一直坚持引入一种人本心灵成长课程。这个俗称“三阶段”的培训课程,一年两期,员工自愿参加。为此,诺亚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而再加上其他多元的心灵和业务培训课程,诺亚每年花在员工培训上的费用上千万元。 带领着诺亚,从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创业公司,发展成员工2 800人的金融巨头,汪静波也需要时时自审视自己的“心”。 最近,汪静波调整了作息时间,早上6点出门去公司,提前80分钟开始工作。 创业11年了,她“要和保姆竞争11岁儿子的爱”。采访结束,她跳上汽车匆匆离去,“我儿子已经到家啦!” ——每天晚上6点半,汪静波要准时出现在家里的餐桌旁。 (原文刊载于《商界》2017年1月号,本次刊发有删减) 来源:商界杂志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