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据 中国新文艺网 讯:谭笑,幽默诗人、科普诗人、哲理诗人,诗歌学者,诗歌创作普及教育宣传者、实践者。 写有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到现代诗等各类诗歌。网友评论称“诗不光把人逗笑了,连脚跟都咧嘴笑了”“充满哲思”“很禅”“气势磅礴!”“细腻”“震惊”“触目惊心!”“悲伤得看不清楚屏幕上的字了”“太美了,不敢妄加评论”,不一而论。 写有诗歌原理和汉语诗歌原理等文,明确提出诗歌三维度共振说、韵音情感基因说、中国艺术意境成因说等多种学术观点。长期宣传诗歌知识,指导诗歌爱好者诗歌创作,并进行现场集体诗歌创作实践,是少有的学贯中西的诗歌理论探索者、诗歌创作普及教育实践者。 2017年诗歌回暖,本网记者特别采访了著名诗人、歌教育家谭笑老师。 幽默诗人 记者:古代好像没听说过幽默诗歌,听说的都是打油诗,您先说说幽默诗歌。 谭笑:幽默是现代概念,古代只有谐趣概念,有谐趣诗,有打油诗。幽默在中国更哲理一些,所以幽默诗歌就更哲理。至于谐趣诗则更趣味性,而打油诗主要风格比较通俗口语,有诙谐性。三者不是一回事,但有交集。注意,国外的幽默概念和中国的幽默概念又不是一回事。这就扯远了。 记者:您是怎么想到幽默诗歌的? 谭笑:完全是运气。现在大环境宽松,人人搞笑,自然写诗歌就容易搞笑幽默。古人没这么好的条件。当然,现代很多人搞笑,却又不会写诗歌。我就捡到了。 记者:不光写,您还专门研究了幽默诗歌。 谭笑:好多年前,发现自己写了很多诗歌,网友评论说,总让人读了会转弯一笑,我就想做个大总结。做大总结时觉得自己身份低,想拉上古人陪绑,抬高自己。当时四处找名人大家的幽默诗,没找到,特别少。也有内容深刻的,比如唐朝大师寒山的“人吃死猪肉,猪吃死人肠。猪不道人臭,人反道猪香。”极度精彩,但很多人觉得打油。元曲里也有,但更多低俗诙谐搞笑。还有就是老舍先生的,又需配小说语境。后来找着找着,发现,中国诗歌好像少这么一块。既然少这么一块,我就填上好了,就插了旗子,立了山头。 当然,从根本上古人还是有幽默诗歌的,只是没系统论述,而且多零散分布,就没人插旗子。这跟我大中华的民族性格有关,和封建社会专制统治也有关。社会一专制,谁还敢开玩笑瞎说呀,是吧? 记者:哈哈哈,您说的倒是这么回事! 谭笑:现在社会环境宽松,才可能大量诞生幽默诗歌。其实现代有个别人写的比我幽默。他们只是没我写的集中,特别是没系统论述,没插这个旗子,立这个山头。我完全是撞上了。非常希望他们多写幽默诗歌,以壮大我幽默诗歌门派! 科普诗人 记者:您真是幽默。再说说科普诗歌! 谭笑:我写科普诗歌,主要是文理分科造成的。中学我是理科生,想当科学家,现在写诗歌,自然容易含大量科技内容,容易科普。 不怕得罪人,我国文科生多数人科学知识极差,很难写出科普诗歌。而写诗歌的又主要是文科生,理科生少,我就又撞上了。 我也不介意,我写文史诗歌就不如他们。我一直想写一篇歌颂祖国的百韵律诗,始终没落笔。不是技术不行,是没有料,心中无物。只有感情是不行的。 记者:您谦虚。说道科普诗歌,发现您对科普诗歌也有研究。 谭笑:不是谦虚,真不灵。至于科普诗歌的研究,非常皮毛,是朋友提醒的,纯属偶然。 有朋友发现我诗歌有一种独特的特性,除了幽默,还常以科普知识为主料。一般来说,人看不见自己,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子。当时我只顾向前跑,连影子都没看见。朋友一提醒,看见了,就对科普诗歌进行了研究。下定义,写概述。以前好像是没有类似东西。好像是没有。 记者:您算是科普诗歌第一人吗? 谭笑:这个我不是。第一人是已经去世的高士其老先生,是个科学家,写了很多科普诗歌。他的诗歌叫科学诗,实质就是科普诗。他诗歌更多科普性,我诗歌其实更多哲理性。我的诗歌有时幽默、科普、哲理会共荣其中。 哲理诗人 记者:说到哲理,确实是您特色。这个能具体说说么?比如举个例子,举个幽默诗歌、科普诗歌、哲理诗歌共荣的例子。 谭笑:哲理诗还真没专门研究过,只能简单说说。 我觉得是喜欢思考造成的。我喜欢思考哲学问题,写诗歌时自然就把哲理带入其中。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举个例子好办,就举多数人都接受的一首吧,《吃 鱼》。全诗是这样的: 刚刚鱼还是活的 一转眼鲜活的生命 死去 烹制后它娇嫩的身体 一块一块伴着调料 进到了我的嘴里 我享受地咀嚼着 它给我的 美味细腻 不一会儿它的一部分 成了我的一部分 等再到明天它的另一部分 则会通过我的系统 轮回出去 然后呢 然后,轮回出去的那部分 又将有部分轮回成植物的身体 若有机缘再轮回上几次 或者至少轮回上一次 最终又会部分轮回成 一条甚至多条 鲜活的鱼 记者:哈哈哈,确实幽默,还富于哲理。 谭笑:好玩吧!里面有生与死的探讨,有物质不灭能量转换等科学常识,有搞笑幽默所在,还很生活,就在您嘴边,常能感受到。 最懂诗歌的人 记者:是在嘴边,是能感受到。您诗歌确实有意思。除了诗歌,我发现您还有一个特点与众不同。您还研究诗歌理论,比如写诗歌原理。您写诗歌,怎么又搞理论呢?多数诗人不这样的! 谭笑:哎,这是无奈。因为当初想学写诗歌,就找教诗歌的老师。结果许多人讲的课不适合我。他们往往某些具体领域非常专,但我是张白纸,需要系统介绍。 比如讲诗歌,有的老师只讲写格律诗,而到底诗歌有什么特征,是怎么回事,根本不讲。 我喜欢把问题彻底搞透,只表面的一些具体技巧,零碎的,接受起来困难。不是他们讲的不好,是我迅速进入能力不足。 后来,又找古人写诗歌的书籍,找诗歌规律学。找来找去,也没满意的。 现在明白了,就没有。中国古人可能没有深入全面系统的、像样的、探究诗歌规律的东西,很多他们也不知道。至于现代,诗歌是冷门,论述自然少。现代有的都非常深,都是某些专业方向的研究,水平很高,但太专,不适合我。 记者:不会吧?中国是诗歌的国度,难道诗歌的规律中国古人不知道?中国有韵律呀! 谭笑:有韵律不假。我不是说没韵律,是没像样的把诗歌,哪怕是把中国诗歌从头到尾说清楚的全面论述。 我过去跟您想法一样,但看了很多书后发现,中国人关于诗歌的研究,多偏于技术型,偏于表面化,更常泛化,不是诗歌专门的。比如我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就是技术型的,还是泛化的,也可以用到写文章。又如《二十四品诗》讲“洗炼”,“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真好,但不是诗歌独有的,说文章也行。说的都不是诗歌和非诗歌的差异,说的都是怎么写好诗歌的问题。当然探究原理的也有,但非常不系统,很零碎。 您肯定没想到,北京大学某著名诗歌教授曾说最懂中国诗歌的是个日本人,叫松浦友久。松浦友久写了《中国诗歌原理》,专门阐述中国诗歌的最基本规律,还做过中日比较。而他之前的中国人,没谁像他这么系统全面,从根上甚至根须上,讲中国诗歌的。 不过很荣幸,我在他之后写了,现在百度搜索诗歌原理排名第一,排在他前面。 记者:好像明白了,松浦友久是最懂诗歌的人,您在之后写了诗歌原理,现在排名第一,超越了他。那您现在就是最懂诗歌的人了?不会是这样吧? 谭笑:不会,不会。我在他之后,而且参考了他资料,可能会更全面,更细致。有许多地方肯定超越了他,这无需谦虚。但就整体而言,就不是了。他还专门做过中日诗歌比较研究,做过人物研究,我都没有。说我是最懂中国诗歌的人,实在大了。人家是大学者,研究了一辈子。我才研究三两年,半路出家。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许多人比我懂诗歌,多了去了。他们只是没有这种系统论述,没有大总结。他们有更专门精深的研究。 至于排名,只要写到点上,写得清楚,就容易排到前面。关键是我写的清楚,加上运气好,捡到了。您如果说我是让中国公众能最快捷懂中国诗歌的人,或者是懂诗歌的人,这还着点边。几年前有网友就好奇,说怎么我讲的总比别人清楚呢!是吧! 记者:确实清楚。您又捡到了。这回怎么捡到的? 谭笑:很简单。我写诗歌创作教程,2014、2015年查阅大量诗歌论文书籍,大约100部左右,始终没看到把诗歌从头到尾说清的。2015年就想写一篇诗歌,或者是中国诗歌是怎么回事的文章。但当时思路没捋清,就没写。很偶然,2016年,想借诗歌宣我所在的智能穿戴企业,就匆匆写了《诗歌原理与中国汉语诗歌原理》。写原理只是为宣传做铺垫,整个宣传计划重点不在此。后来公司大老板有误解,宣传就停下来。当时写得匆忙,时间加起来也就二三十个小时,非常不成熟,有很多瑕疵。当时为后期宣传做铺垫,就赶紧发了。后来改了多次。也没想到在百度能搜索“诗歌原理”能排第一。我觉得是偶然,不是我想得到就能得到的。搁十年前,说我能把诗歌原理写出来,说破大天我也不信啊!那时我还不会写诗歌呢。说实话,真是运气! 诗歌发展里程碑 记者:又是运气。但还是难以置信,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怎么可能没有诗歌规律的全面论述呢? 谭笑:中国有全面系统论述,但主要是不探究根本原理的。中国人不玩这个。从侧面说一下就明白了。 1883年8月美国科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告诫美国科学界说:“假如我们(美国)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火药比诗歌有用多了,中国人都不深钻其原理,更别说诗歌了。其实中国人即使写了诗歌规律的著述,也经常跑题。现在我们还随处能听到讨论诗歌性时说,诗歌的关键是情感。就没有把诗歌和非诗歌区分开。小说、散文不需要情感?诗歌性的关键是指非诗歌没有的特征。这个中国古人说的比较少,更不深入。 记者:您这么说似乎我明白了,但如果真是这样,不会又立了个里程碑吧? 谭笑:哈哈哈,我还没死呢,就有碑了。至于里程碑,首先日本友人松浦友久已经做了,我觉得他真是一个丰碑。我其实写这个诗歌原理,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到日本友人都写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竟然没写,至少没有系统写成的,心中有点不服气。我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竟然中国人没写出像样的原理,让日本人抢了先。真的心理非常不份。当然,我很佩服也敬重松浦友久先生。人家都不是中国人,却比中国人还懂中国诗歌。这叫什么事呀! 我必须说明,我写的第一还不够成熟周全,需要补充,第二我的各方面论述多是借鉴前人论述,主要就是做了一个整合。这倒不是谦虚。 记者:明白了,您就是整合别人的东西。 谭笑:整合可不轻松。别人怎么就没整合出来呢?我们写文章写诗歌,里面的字都是前人创造的,我们只是整合。您有本事整合出几句,超过“床前明月光”那几句,就是达到也行!到现在一千二百多年,还没一个人整合出来呢! 记者:整合确实很重要,但有新的东西不更好吗? 谭笑:当然不只是整合,我也有发展,也有新东西。 比如说,音意视觉和谐共振的概括总结。以前类似的说法也有,但至今没见到明确清晰概括为三个方面共振的。这需要大量现代心理学知识和现代初级物理学知识,以及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我从小理想是当科学家,成年后曾想当心理医生,所以善于从科学角度分析问题,又学了大量心理学知识,知道感觉、知觉、意识、潜意识、元认知一大堆东西。 再比如中西合璧。古人研究诗歌不方便中西合璧。我是要论述诗歌所普遍具有的规律,所以不得不研究英语诗歌。如果不研究英语诗歌,不研究别人的诗歌,就无法知道诗歌普遍特性,也同时无法清晰知道汉语诗歌特性。我仔细研究了英语诗歌,论述时,就把英语诗歌加进去了,就有了中西合璧。 说句题外话。关于诗歌原理,我始终有点困惑,国外有否大量类似的著作?我始终没看到有,看到的也是近200年前的。那时现代心理学还没诞生。我看到的现代的则多是具体问题的研究。我总觉得系统论述是应当有的。 当然,也可能真没有。热门的心理学就是如此。各个心理学派被整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之前已经有了许多各类心理学研究。 当前争议问题 记者:听您说了这些,我也觉得理论有些重要意义了,但具体有什么用呢?中国古人已经有了很多韵律文章呀!写诗歌还不够么? 谭笑:当然有用。如果我们搞明白了诗歌是怎么回事,就知道了很多问题该怎么解决。 比如,诗歌是否必须押韵问题。现代诗歌的拥护者很多人认为,可以不押韵。而传统诗歌的拥护者认为,必须押韵。现代诗歌的部分拥护者认为,诗歌的核心是情感表达,押韵只是形式。而古典诗歌拥护者的理由之一很简单,古代诗歌都押韵,创造了中国灿烂的诗歌文明,现代诗歌没发展起来,路走错了,所以该回归,必须押韵。其实古代东西多了,古人可以有三妻四妾,现在行吗?真要证明,用我的押韵音乐基因说,比他们有力多了。 但诗歌确实不一定要押韵。莎士比亚的诗歌就有许多都不押韵,汉语诗歌也可以。只是汉语诗歌最好押韵,不押韵的汉语诗歌很难写。至于为什么,简单说就是汉语一字一音,轻重音不鲜明,押韵导致的诗歌性难以被替代。英语不是一字一音,是单词,轻重音明显,押韵可以通过轻重音“替代”。 至于诗歌为何不必须押韵?是因为构成诗歌的核心是节奏,有语音节奏、语义节奏,就是所谓情绪情感等,还有视觉节奏。押韵只是构成语音节奏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他途径可以替代补偿。即使不全替代补偿,部分也行。只要综合上各种节奏,达到一定程度,即使不押韵,也可以是诗歌。但比较难写。 记者:听着有点绕,咱们说说另一个问题吧,说说古韵和今韵问题。您站哪一边? 谭笑:就是用古代的语音写诗歌还是用现代的语音写诗歌是吧?清楚了诗歌的原理,也很容易搞清。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语音上符合诗歌特征。如果用今天的语音写诗歌,普通话读出来诗歌就符合了诗歌特征。旧韵真实读音我们并不知道,只知道古代归类。如果用旧韵写诗歌,写出来诗歌用普通话读不出押韵,就没有符合诗歌的语音特征,就没有了押韵的意义。所以,我支持用新韵。 当然,现在读唐诗宋词,当年人家用的是古音韵写的,我们不知道也不好。所以,进一步我还支持诗词学会“知古倡今”的提法。就是如果有条件,知道古韵,但写诗歌时,用今天的韵音。 我认为,今天中国诗歌无法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用旧韵写诗歌造成的。很多写格律诗写得好的人,用旧韵。如果他们把自己的功力用到新韵上来,新韵的格律诗水平会有很大提高。我曾非常支持用古韵,但当时不懂诗歌发展史,更不懂诗歌原理,想当然了。很多人坚持古韵,其实是感情原因,对传统的感情,他们自己不知道。 对了,您刚刚说古人论述诗歌的文章足够了,这不是明摆着不够么,就没说清楚诗歌为什么押韵。如果够了,说清楚了,我们后人还争什么?不够就是原因之一。甚至就连押韵为什么,古人从根本上都没搞清过,古人知道现象。 千年押韵之谜 记者:说道押韵,您曾经进行了专门分析。您不会又揭示了押韵千年之谜吧? 谭笑:这回真有可能。但只是有可能,而且,只是本质一个方面。 说道押韵,正好可以证明我前面观点。古人手边没有现代心理学成果,所以无法解释诗歌为何需要押韵。古人有古人的时代局限性。 记者:您是怎么研究押韵的? 谭笑:这个话长了。开始研究诗歌时,发现诗歌基本都押韵,就琢磨为什么。开始我找来大量前人经典论述看。看来看去,发现多很表面,没有什么深入实质的东西。其实古人已经摸到门了,但没开门进去。后来就看现代的,但也多比较表面,或者非常具体,太具体了。 好在看得多,虽然没找到结果,但找到了方向。我发现各种论述中经常会谈到诗歌的音乐性。既然诗歌有音乐性,我想,音乐研究应当很成熟,就转向音乐。但转过去后又发现,音乐方面研究成果也不能让我满意。不过,音乐方面的研究相对多,尤其心理学方面的。我就又看相关的心理学书籍。甚至什么语言心理学的,动物语言心理学的,后来还包括情感心理学,道德心理学等,一大堆。 我可能从2014年开始真正摸索押韵的成因。很幸运,2017年,在一本国外的音乐心理学中找到了声音和人类感情的连接点。然后,整合以前零零碎碎的各方面信息,就得出了结论。 说起来还是运气,古人没有现代心理学成果,而现在诗歌又是冷门,许多人不研究这个。我就捡到了 记者:您总是捡到。那就奇怪了,为什么您那么运气,就总能捡到?别人就没这运气? 谭笑:我觉得跟科学思维有关。我总是希望遇事能清晰把脉络剥离出来。许多写诗歌的人做不到,他们多喜欢用领悟、意境看问题。 为此我挨了不少骂呢?我有近三百个诗歌群,也有几个声韵群。我在诗歌群里探究原理问题,经常挨骂。在声韵群里探讨,才没有事。我们还讨论人类语言诞生于情感的表达,还讨论人类语言学自鸟叫,等等。 当然,人家也有人家的优势。写诗歌需要用艺术思维。人家艺术思维经常比我强。艺术思维靠灵感、直觉,是个潜意识相关性统计的东西。我弱一些。所以么,我也就教教诗歌。 现场集体诗歌创作 记者:您谦虚了。说道教诗歌,据说您能现场教会不会写诗歌的人集体创作诗歌,是真的么?古人七步成诗,一个人。您现场教会不会写诗歌的人集体创作出诗歌来,有点太玄了吧! 谭笑:当然是真的,也不太玄。其实只要您能七步成诗,再善于集体现场互动,就很容易。 七步成诗简单,写多了就会。写好非常难。好在教别人诗歌,不需要自己诗歌写得非常好,会写就行。您听说过李白、杜甫徒弟成为大诗人的么?没有吧。李白、杜甫的老师,也没听说过吧?诗歌写得好,和能教别人写诗歌,是两回事。 说句逗笑的话,李白的老师是把铁杵磨成针的老太太。 …… 现场教大家立即创作出诗歌,关键是互动,和写诗歌信手拈来。 不是吹牛,我可以把所有人们说的话都写成诗歌。只要有料,把政府报告能写成长恨歌那样的诗,把小说能写成木兰辞那样的诗,把电影对白能写成莎士比亚那样的诗。这都不难,只有写成历史名篇才叫难。 其实我一直有个心愿,能接个话剧什么的,把整个话剧变成莎士比亚戏剧那样,全是诗歌。电影也行,周星驰的电影,正好和我幽默诗歌相合,还给他增加新的幽默内容。您有朋友可以帮我联系联系。 现代诗歌发展方向 记者:这可没这朋友。您要看机缘。说道写诗歌,我有一点很疑惑,既然您说现在比以前理论成熟了,可以更多指导实践,为什么现在诗歌没发展起来呢?比如哪怕恢复以前的格律诗也行呀! 谭笑:诗歌没发展起来,是当今社会文娱形式极度丰富造成的。诗歌已经不可能再成为社会的主角,这是社会进步。 至于具体的诗歌形式,如格律诗等,则有其自身历史局限性。 您想想,唐诗后为什么宋词就发展起来了?就再也无法出现一个格律诗盛世。宋朝时曾科举考格律诗呢,格律诗有社会基础的。 原因是格律诗在唐朝成熟,这种结构形式所能用的字词意象,以及意象营造的意境,在后来社会制度、社会生产方式没有天翻地覆变化的年代,已经基本写尽了。日月星辰是不会变的,君王人伦也还那些,当然无法写出新意,再难创高峰了。 不过,宋明清不能再有高峰,不等于我们现在不能。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人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思维模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和千年封建社会完全不同,审美取向也丰富了很多。所以,即使用旧格律诗的形式,只要用我们新的语言,新的意象,跳出古人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或者糅合古人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还能写出一大批精彩的格律诗。就可以再创一个新高峰,但肯定超不过唐朝。那时艺术主流是诗歌。 说道意象,细说一下。意象从时间上分,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日月星辰,是永恒意象,在人类几十万年前的DNA里就有。看到了日月星辰,人心里就有种感觉,是遗传决定的。另一类个是“沙场、号角”等,是历史意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意象。随着诗歌等的流传,这种意象烙印在了后人心里。这也是我们为何读着许多古诗自然觉得美的原因。这是千年积淀下来的,隐藏于我们日常语言等各个方面中。第三类是现代社会新事物造成的意象,如“早高峰”、“晚高峰”等。您一听这个东西就心理有了多重感受,这是今天生活诞生的。写诗歌如果用这些新意象,就可以写出很多的精彩来。 但诗歌今天刚广阔的发展方向不在这里。 我们从中国诗歌发展过程看,最早有两个字一句的诗歌,然后有四个字一句的诗歌为主,然后汉朝有赋,很快是五个字、七个字为主,并且日渐工整,唐朝鼎盛。然后又宋词成了主流,变得句子长短参差。然后又有可中间大量加字词的元散曲。整个过程,是由简变繁的趋势,当然中间有很多唱的因素。唐格律诗只有十六个基本格式。到了宋词,就有了千种格式。元曲我不知道,有人说好几千种。所以我觉得,进入到现代诗,从结构上恐怕会有更多类型。特别是随着我们人类语言的丰富,大脑信息量大充盈,尤其环境的自由,下一个诗歌新发展方向,应是参差的方向,押韵等节奏特征则是多样的方式。这才符合现代人的情感表达需求。思想内容和审美走向上,则极其丰富,绝不只是古人的什么意境,意境只是其审美走向之一。 至于具体什么样子,什么审美形式,我一时说不清。但大体该分三类。 一类是现代白话写的传统审美取向的诗歌,如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 一类是现代白话写的现代思想审美取向的诗歌,如郭沫若的“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等; 第三类是现代白话写的有独特的诗歌形式,又有某些特异的审美取向的诗歌,比如海子的许多诗歌。 当然,广义讲现代诗歌也应该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词。比如毛泽东写的诗词,都是现代文学的一部分。刚才没分类,这里分一分。 一是以古今共用词汇写古今共有思想感受的诗歌,如风花雪月等; 二是用古今共用词汇写现代思想感受的诗歌,如毛泽东的许多诗歌; 三是用到现代词汇写古今共有思想感受的诗歌; 四是以现代词汇写现代人思想感受,写现代综合审美取向的诗歌。 第四类是有机会再创高峰的方向。 解释新诗看不懂 记者:古典诗词明白,但新诗不明白。现在许多新诗看不懂,很多也不美呀!这是怎么回事? 谭笑:我们小时候很多电影看不懂,长大了,就看懂了。读诗歌也是这样。我们读诗歌少的时候某些诗歌看不懂,读多了,审美阅历丰富了,就看懂了。 此外还有个接受习惯问题。我们一开始接受了某个方式,再有别的方式就难进入。也有这个原因。这类似江浙人无法吃四川口味的饭菜,而四川人无法吃江浙口味的饭菜。 至于您说的不美,确实是个遗憾。古典诗歌有时读不懂,但感到很美,现代诗歌不是。不论懂不懂,许多诗歌都不美。我觉得是现代诗歌还在发展初级阶段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刚才我说的旧的审美习惯妨碍了读者造成的。 顺带说一下,旧审美也会妨碍作者。大诗人艾青就说过,他之所以写出那么多现代诗,就是因为不读古典诗词。 我也不否认,现代诗歌也有很多垃圾,部分就是垃圾。但古代也有垃圾。现代诗歌才发展100年,古代诗歌已经发展了2000年。除了诗歌研究者,古代诗歌垃圾我们一般人看不到。现代诗歌诞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看到。 现代诗歌刚刚起步,道路还长着呢。所以啊: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到不了的远方和看不懂的诗。 老祖宗的宝贝不能丢 记者:确实,还有看不到的远方和看不懂的诗。那说说眼前,您下一步有什么打算?继续推进诗歌创作普及么? 谭笑:当然继续推进。 中国古代读书人都会写诗歌,一千多年了,这是中国读书人的文化习俗,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认为不能丢。 希望各界朋友多替我宣传宣传! 记者:一定帮您广泛宣传。愿您的事业早日成功! 谭笑:愿捡回我们的宝贝!谢谢! (卿卫平)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