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据 中国网 消息:屈原的一生,光齐日月。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屈原是中国第一位世界文化名人,在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中,留给后人无数的宝贵财富,尤为被世人传颂的,就是他的文学成就和他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位古往今来皆被称颂的浪漫主义诗人、爱国主义巨匠。对于屈原文化的再度挖掘与学习,有利于我们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中汲取知识与营养,使得今人对于中华民族的认知加深,更有益于我们对于爱国主义的传承与发扬。 如何来理解屈原文化及其深刻的内涵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屈原文化是对楚文化的一次总结与升华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有南北文化之分;不同的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产生了不同的文学作品,地域文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除了地理风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本地风俗民情所产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同的人文环境势必会给创作者的文学作品打上深刻的烙印。从地域上来看,《诗经》所代表的是黄河流域的文化特点,而屈原创作的《楚辞》则反映了长江流域的地域风格与文化特色。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宋人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如汉代刘向《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屈原在他的作品《九歌》中所作的十一个篇章中,主要就是反映了楚人对于东皇太一、云中君等传说中的巫神的祭祀活动,《离骚》、《招魂》等作品亦有大量的描写。 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而屈原以其绝世的才华,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完整的楚辞这一文学体裁,并以他的传世名作《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留于后人。屈原的楚辞,既是楚地文化的一个总结与升华,又代表了楚辞这一文学体系的最高成就。 二、屈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历史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众所周知,从文体衍变的传承线路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常用的简易划分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2000多年前,诗经盛行流传,但诗经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日趋定型,后期在题材创新和作品传承上,渐趋缓慢。 屈原在整理楚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了楚辞体,其风格和表现形式与诗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后宋玉的《九辨》又丰富了楚辞的表达形式。而汉赋这一文学体裁,受楚辞的影响非常深。汉赋帝王皆学楚辞,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例,汉赋也经历了骚体赋、大赋、小赋的变迁,并涌现了司马相如、东方朔等汉赋大家。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因此《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而代表《楚辞》的《离骚》,则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文人骚客”的缘起、屈子当年赋楚骚等诗词,均可以说明屈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三、屈原作品的浪漫情怀开创了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学手法 有人说楚辞的象征就是长江,浪漫奔腾,又像是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璀璨绚丽。的确,屈原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美丽奇幻的愧美世界,那个世界有高高在上的巫神,有美丽无比的山鬼,有奇幻斑斓的天神世界,有奔腾的江水,有时空的转移……在屈原的诗歌中,他向世人描绘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海阔天空,一个神幻奇美的缤纷天地。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在离骚中,诗人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往古兴亡的历史,证明了自己的态度,否定了消极逃避的道路,表达了追求实现理想的强烈愿望。他向几位传说中的美女求婚,就是诗人对于完美事物追求的表现。“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他去叩帝阍,阍者却闭门不理;“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 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 ,古今罕有。《九歌》是第一套在民间恋歌巫曲基础上创造的抒情组诗,文学史家视为原始戏剧性歌舞珍贵的记录。 屈原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香草美人。 在《离骚》中, 屈原描写了大量有关香草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他把它们佩戴在身上,后世普遍认为,离骚当中的香草美人代表屈原对于美好的政治的向往和高尚的人品追求。故司马迁赞屈原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张德纯说:“兰芳秋而弥烈,君子佩之,所以像德,篇中香草,取譬甚繁,指各有属。”(游国恩《〈离骚〉纂义》)这充分说明了香草的喻义以及它与人格美的关系。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前人大多认为美女代指明君贤臣,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 屈原对香草美人的追求,不仅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对于国家富强的向往。 王逸就这样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后代文人沿着屈原的这一传统,用香草表达其对理想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如陆机写“江蓠生幽渚,微芳不足宣。被蒙风雨会,移居华池边。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渊。沾润既已渥,结根奥且坚。”傅玄写“佳人遗我兰蕙草”,这都是以香草来比喻君子的高洁品格。孟浩然的“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就是以芳草寄寓自己归隐的意向。王维的“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展现出其高雅且闲静恬淡的情操。 以香草明志,寓情。后世文人受屈原影响如此深刻,其一是因为屈原楚辞带给后人的深远影响,其二是屈原人格的伟大,千年以来的后人都愿意效仿。 四、屈原文化的美政思想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操 屈原的作品中,无论是浪漫迤逦的场景描写,还是香草美人的自我咏志,其核心思想都是源于他坚持“美政”理想的向往。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而屈原对于美政追求的中心思想,就是离骚中写到的“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这就是明君与贤臣珠联璧合,彼此信任与倚重,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措施才能落到实处。而贤臣就是屈原自己,那谁又是那个可以让屈原效忠的明君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为之一生求索。 屈原的作品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表体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人格魅力与作品交相辉映,使得他所代表的爱国主义情操流芳百世。尽管诗人在离骚中上下求索,尽管诗人所在的国家,最后让他失望透顶,“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旁人劝他远离楚国,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非常正常的士大夫行为,但屈原对于国家的热爱,是其他任何一位士人所不能比拟的。当他想到离去的时候,却遇到了“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他腾空而起的时候,却看见了祖国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他终于留下来了。诗人通过这一系列虚构的境界,否定了与他爱国感情和实现理想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各种道路,最后决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五、屈原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与评价 在屈原之后的80年后,贾谊写下了《吊屈原赋》,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屈贾成为了一个特有的名字,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中屡次出现。 南朝梁武帝《设谤木肺石二函诏》:“怀傅吕之术,抱屈贾之叹。” 唐杜甫《壮游》诗“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宋欧阳修 《送赵山人归旧山》诗:“ 屈贾江山思不休,霜飞翠葆忽惊秋。” 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明张居正《与吴川楼给谏书》:“假令屈贾之俦,少留意於此,则汨罗无不返之魂,长沙无赋鵩之感矣。”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后汉的王逸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千古才子苏东坡,被誉为是古往今来屈原最大的拥趸者和崇拜者。苏轼虽自身才华横溢,但从年少时起,一直到人生的晚年,对屈原的崇拜就如现今的狂热粉丝。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赞叹屈原的《离骚》“价值极高,足与日月争光可也”。明人蒋之翘在《七十二家评楚辞》中所引的一段话,苏轼曰:“楚辞前无古,后无今。”又曰:“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苏轼认为楚辞是空前绝后的杰作,在亘古以来万千作家中,只有屈原一人令自己感到绝对无法相比。苏轼的一生教过许多学生,他经常说:只要熟读《诗经》和《离骚》,作诗的一切技巧和精神就都掌握了。不仅要求学生熟读《离骚》,他自己在暮年之际仍常读《离骚》,忘情其中。 或许只有苏轼那样的才情,才能完全理解屈原《离骚》中的精髓与内涵,才有资格用《屈原庙赋》与屈原隔空对话,真正懂得屈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毛泽东熟知历史,喜欢纵论古今。他推崇的历史人物很多,如司马迁、曹操、李白、李贺等等,但最为推崇的是与他同属楚人的屈原,不仅专门写诗赞之,而且将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俱高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为国礼赠送外宾。1961年秋,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1959年8月毛主席在《关于枚乘七发》的批语中写道:“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民主、浪漫、批判的匕首,这对于我们在现阶段重新评价和学习屈原,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六、传承屈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屈原更伟大的地方,是他做到了人格与作品的高度统一。屈原以一生的遭遇证明了自己的人格和品质。正是他顽强地维护自己信仰的人生历程使他的作品更加高尚,他为中国诗歌竖立起一座旷世丰碑;他的作品意境又成为他人格的写照,为他的人生留下了真实的证明,使屈原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具备了流芳百世的独特魅力。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但更是一位爱国主义的伟人。他的一生,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自己的民族振兴,呕心沥血,披肝沥胆,一生求索,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与国家共存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多次强调,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对文艺创作者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还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研究屈原生平,弘扬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个时代对于社会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谨以此文献给全国人民,祝大家端午安康!(作者系中华屈氏宗亲会会长) 中国传媒联盟 纠错QQ/微信:2230587892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