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讯( 杨庆军 李耀猛) 2016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技部部长万钢分析说,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要求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对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放松。 在百花齐放的画坛,古今无数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都以工匠精神律己,“耐得孤独修成仙,唯留精品在人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笔者了解到,新生代画家中,也有这么一位,他数十年来不仅一直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而且对岩彩艺术进行大胆创新。阳春时节,笔者专程驱车赴天津,终于拜见到慕名已久的青年画家张强先生。 他身材俊秀挺拔,清瘦的脸庞上戴一幅圆边黑丝眼镜,衣着考究,举止投足间流露出温文儒雅气息。宽阔的私人工作室里,墙上挂满了写意画、工笔画、工笔加写意画、岩彩画,内容更是涉及到人物、动物、静景。人物中,既有仪态万方的女子,也有宝相庄严的高僧大佛;动物中,既有轻吟低唱的萌鸟,也有尊贵高傲的藏獒;静景中,既有蜿蜒曲折的溪流,也有气势磅礴的泰岳。 张强先生泡上一壶珍藏已久的上等普洱,开始兴味盎然地与笔者谈茶论画。 艺术路上的坚守者 小学时,他就酷爱画画,中学、大学更是一头扎进书画艺术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毕业后,为生存计,边工边学。为了在艺术道路上能更上一层楼,又参加了“高研班”,师从张牧石、阮克敏、杨沛章、高博、高杰、孙本长。恰如老师所言:“你选择了艺术道路,也就是选择了清贫与坚守。”当时国画班同学有20余人,最后在艺术道路上坚持下来只有2人,其中就有张强先生。现在,又向山水画家李军老师研习山水。 “无论是身处博物馆看历代绘画陈列,还是浏览古画名册,都会给人们留下强烈的印象。”他说话慢斯条理,稳重而又极富语言张力:“我喜欢古画,古画好在历久弥香。哪怕古人技法幼稚,也幼稚地饱满,精细而不失矩度。巨制如范宽的山水,气势雄伟,细看每个局部却又是那样的宁静。古画好在哪里?技法好学,气息不可追也!我学古人多年,也只习得只鳞片爪,甚是惭愧”。 多年前,张强先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展出,当看到吴昌硕老先生的作品之后,逐渐领悟“金石味”、“力透纸背”、“笔力功夫”等词语的深刻涵义。后来,他的创作过程中,开始大胆尝试“改革”、“创新”思路,同时,还融入“个性化”元素。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破坏”。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他认为,“破”中有“立”,“立”源与“破”,需辩证地看待。 在融入“个性化”元素方面,张强先生是这样认识的:古往今来,无论是画坛巨匠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绘画爱好者,其作品无不在彰显自己的个性,其区别唯有“张扬、强化”,“贴近、自然流露”的差别而已。前者立意上就是要独创个性,而后者可能还没意识到个性为何物,属无意识的个性流露。 戏剧性的是,一方面传统画处于亟须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一方面时代的车轮依然滚滚向前。 “我是个在今天仍然潜心习古的‘画痴’,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恰如在夹缝中求生,有重负但并不迷茫。相反,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打消各种不符实际的妄想,背上沉甸甸的行囊,继续在漫长的艺术道路上踽踽独行。我非常幸运地生活在这个宽容的时代,允许你有自己的空间,允许你有选择的自由,允许你笔墨可以不随时代,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张强先生的观点让笔者耳目一新,如啜甘露:“我的《月下曲》系列中有妖娆女子、红衣罗汉、达摩、钟馗、童子、高士,人物百变。正所谓我抒我心,我画我爱。这就我——一个画自己喜欢画的小人物”! 近年来,张强先生倾心于岩彩画的创作,陆续推出了不少精品。 由于他本人极强的影响力与市场号召力,岩彩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海内外藏家的热捧,订单更是纷至沓来。 岩彩——引人注目的画种 岩彩画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以胶为主要媒介,用天然矿物色料为主,是区别于中国水墨、工笔、西洋油画的一种东方式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岩彩画中具有晶体颗粒的颜色,不同的粗细,产生不同的高温结晶颗粒,呈现出异常丰富的色彩效果。用到画面后会产生熠熠闪光的折射,如同钻石的折光,现出画面的贵气和高雅,画面充满自然之气,适合了当今富裕社会人们所追求的贵而不俗、华而不艳的理想。由不同颜色的颗粒反复叠加产生色点的视觉效果,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适合东方人审美习惯。把石色层层叠叠相加,最后做出一种肌理和班驳,达到不可复制,十分耐看的效果。另外,矿物色的粗、中、细颗粒按不同比例在画面中的分布,让画面产生厚薄的对比关系,使画面自然统一,和谐而具节奏感,这也是其他画种所没有的。因此,它自成一个独立的画种。 岩彩画矿物晶体的质感,加上永不变色的特性,自然映射出其他画种所没有的现代装饰美,使它更具有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特性。不仅收藏价值不菲,并且在现代家居装饰中也日益焕发出动人魅力。 创新意识融入岩彩 “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开发,都是工匠精神。因为只有你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了解,才能够提升它、改进它,保证产品不断精益求精”。 听张强先生解读岩彩艺术的创新,简直让人如痴如醉。 在欣欣向荣的精神文化建设大潮中,不少普通民众逐渐明白到岩彩画原来是中国古代的丹青,盛行于国力强盛时期的汉唐。而“岩彩画”概念的提出,更是使近现代画家彻底走出了与“日本画”概念模糊的阴影。“岩彩画”的命名,扭转了中国画的弱势一面,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同时,岩彩画继承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绘画和日本绘画技法,现已成为当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工具材料还是绘画技法都体现了画家丰富多彩的创新思维,使传统国画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和更强的审美效果。 由于岩彩颜料在绘画中的技法丰富多样,有些初学者甚至不知所措。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不呆板地照抄古人或西方技法,而是将岩彩画再创新呢? 他认为,对于绘画材料的选择上不应过于拘泥不变,除使用岩彩颜料外,只要使用得当,完全可以大胆创新。在绘画中除使用基本的国画绘画技法外,还可用吹、撒、滚、堆积等技法丰富画面效果。 具体到创作一幅作品时,四种技法究竟选择用哪种?岩彩颜料用多少量?绘画材料的取材上如何搭配?法无定法,没有固定模式。比如说,“吹”技法给人带来朦胧、含蓄的感觉;“撒”技法能创造出自然、轻松的画面效果;“滚”技法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堆积”技法增加画面的体积感和重量感。各创作一幅同题材作品,甲画家“吹”的可能偏重,乙画家偏轻;也可能甲画家“滚”的偏薄,乙画家偏厚。认识不同,手法则不同,最终作品呈现效果自然也不同。岩彩画色彩斑斓,手法多样,融东西方绘画样式于一体,不受拘束。 “创作过程中,我从不间断地在尝试用各种新方法来表现,力求达到画面更和谐,更富于艺术张力!岩彩画的创新与发展不能固守传统,更不能盲目西化,应该‘极目楚天舒’般放眼远望,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进行研究和发掘,以适应我国的文化需求。”在阐述岩彩艺术的创新时,他总是妙语连珠。 工匠精神雕琢岩彩 工匠,是坚持不懈者、精雕细琢者。从更为深刻的内涵层面来看,“工匠精神”蕴含的是坚如磐石、心无旁骛的品质。 “在我们古代,工人被称为工匠,绘画雕像的人被称为画匠、雕塑匠。正是这些匠人们的‘工匠精神’,推动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生产制造业、文化艺术业的不断进步。”张强先生的思维敏捷,语言精炼:“创作前的构思阶段,某一巧妙的思路会灵光一现,这时要求要快速刻进大脑。而一旦开始创作后,却开始求慢,慢工出细活,精雕细琢,力臻完美”。 比如:作品中《披蝉翼蓝纱的女人》,用料潇洒无拘,色彩饱满亮丽。人物形态柔美,上黑下白的长袍外,一袭蝉翼蓝纱披肩,风姿卓约而不失端庄。 新媒体人、资深艺术品收藏家杨庆军先生对他如此评价:张强在岩彩创作中对每幅作品细节的处理真正做到了“精雕细琢”。每一个不经意的点缀,每一个巧妙的滚撒处理,甚至进一步细化到人物衣服上的褶皱该如何弯曲,他都要精益求精。没有“工匠精神”的坚守,如何做到让每位收藏家真正感受到“于无声处听惊雷”? 正所谓:“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做到采撷天地自然、人文百科之营养,培育驾驭艺术语言之能力,升华艺术之美,把真情实感和审美追求倾注于每幅作品里,才可能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当然,作为岩彩艺术路上的一名探索者,既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潇洒,也会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通过优秀传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结合,再加上张强先生在绘画艺术路上不断深入地实践,以及阅历、学养的不断提升,我们定会不断欣赏到他更多展现中国雄风、更富于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新作品! 张强简介 张强 祖籍山东胶南,出生于吉林通化,定居天津。天津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入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继续深造。现为天津美协会员。 1999年,获全国中学生书画大赛金铜奖各一项。 2003年,参加天津美协举办的青年邀请赛获优秀奖。 2004年,毕业创作被校方评为优秀作品。 2009年,多幅作品被韩国釜山艺术馆收藏。 2011年,新人新作美术作品大赛获优秀奖。 2012年,作品《春意盎然》入选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 2014年7月,多幅作品被澳大利亚友人收藏。 2014年8月,参加水墨新青年当代青年人物画家邀请展。 2014年10月,参加东营国际会展中心人物画展。 2014年11月,山东青州水墨同行当代青年书画家作品展。 2015年4月6,(这里是北京)水墨意境----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4月17,山东潍坊第五届中国画艺术节。 2015年4月25,笔墨丹青—新青年邀请展(北京) 2015年4月29,“水墨新世界”天津当代中青年国画精品邀请展(天津美术馆) 2015年6月,参加东营黄河口艺术博览会。 2015年9月,参加名家艺术邀请展(山东广饶) 2015年10月,多幅作品刊登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89期 中国传媒联盟 纠错QQ:2230587892(责任编辑:梦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