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据 最美中国符号网 讯:环境是梦想的摇篮,给了很多人不同的梦,而苦难又是孕育梦想的催化剂,令梦飞升于过程的激进,上进的人让梦飞的更高,而低落的人则半途而废,成名就是一位让梦想飞翔的人,他正应了郑板桥的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成名曾先后出任中国龙根绿生态环保协会副会长、中研杏林(北京)国际医药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阳新中医药研究所所长、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中医药理论和技能,传承中医药文化,为拯救生命开拓着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为中医药发展默默地耕耘和努力着。“读书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成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生活历程展现着淳朴善良、宽厚豁达。勤劳的农民风采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品德,乐在救人困苦于危难,发展不忘故乡情,哪怕是在自己最为艰苦的时刻,也始终不忘医德,救死扶伤。 一、梦在苦难勤立志 宁为良医解众苦 成名生长在湖北阳新县农村一个山区,与李时珍的故乡蕲州隔江相望。自幼家境非常贫寒,他3岁那年奶奶因病无钱医治去世,15岁那年1岁的表弟又因庸医医治无效早逝,面对着满山的中草药,却不能救亲人的生命,这一切激发了他立志学医、拯救生命的愿望。他在生活里深深体会着家乡的苦难,更知农民缺医少药的困苦,发自内心非常同情农民,他以朴素的恋乡情结埋藏于心,把根植于生他养他的阳新,他忘不了养他长大的山,那片富饶的丛林和资源,丢不下给了他自由想象的天空和那清澈见底的溪水,他的梦想就在这里,他要学李时珍扎根在这片土地。为此他学习执着而刻苦,总是让自己勃发坚持下去的自动力,以古代名医良相为榜样鞭策自己,他习惯看书记笔记,积累各种有益知识,把节衣缩食的钱用于买书,每当他阅读中医药书籍时,都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学好中医,发扬中华民族的中医文化,为百姓解除病苦、造福社会,让和他一样的千千万万农民不再为看病难发愁。 成名少年老成,性格内向,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努力学习中度过的,当别的小伙伴玩耍时,他总是默默地阅读着医典,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孙思邈的《千金要略》……这些白话文或文言文的医药古书给了成名最初的启蒙。看到父母艰难地供自己读书,成名很懂事,主动在课余时间上山挖中草药卖钱,他告诉自己,卖钱不是最重要的,根本问题是让自己尽快博览大自然的中草药,在认识上提高,同时比对药理学习,实践才可以出真知。 很小的时候他就比同伴聪明,同伴们病了,他总是用自己学会的知识指导邻居和同学食疗,很好地运用了中草药科学,以实践积累了很多病例,让自己从启蒙阶段达到了提升。 成名在家给人看病是不收其他费用的,他把这些农民看成老乡,除了药费,看病尽量不加费用,注重疗效,湖北通山县一位45岁成姓女性患者颈部长一个肿瘤,花了不到2000元成名就给他治愈。以前她腿部长一个肿瘤在医院手术,一年后在胸部又长一个肿瘤,切除后再次复发于颈部,不再敢做手术了,无奈的情况下才求中医治疗,通过朋友介绍慕名来到成名诊所。1994年,阳新县龙港镇一位村民陈生,家里有俩个孩子,老婆也不太聪明。患上严重的急性肺炎后,发高烧,咳血,家里没有钱住院,当时请成名去出诊,成名先给陈生用了抗生素输液,3天控制了病情,然后中药调理,直至病愈。当时病人没有付一分钱。说是欠账以后还。后来病人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其妻子带孩子改嫁,至今没有消息。通山县燕夏乡68岁农民得了慢性气管炎2年多,起初西医抗生素输液治疗效果还好,后来抗生素无效,病人来到成名诊所时,走路需要人扶,半天不能说话,一小时后才可以轻声告知他的病情,成名针对患者当时症状,依据中医四诊合参,用自己10多年积累的经验方给药5副,患者服用3副后来电话告知,症状大减。5副平稳,后继续服用20副,病情得到控制。在成名看来,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由于国人对传统医学的忽视和断层,致使中国传统的中医产生断层,医疗的多次改革,都没有从源头上解决百姓就医难的问题,就个人救死扶伤的观点看,成名相信“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二、苦寻良方求创新 名师指路图励志 自学的道路并不容易,1988年,初中毕业后,成名开始拜师学医,参加各种中医药培训班学习,与许多中医师的相识、接触,让他学到了许多经验,还受到了梅国强等国医大师亲笔书信鼓励。他对照书籍,向民间医生、药草郎中虚心请教,挖掘整理民间医药工作,广泛寻访。1989年他到四川拜师学习中医二年,参加多种中医药培训班学习,自1990年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期间参加了华夏中医高函院中西医结合班培训,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高级传统疗法师学习培训合格结业;曾经进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高级中医提高班。专门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工作后,他挖掘民间秘方,验方,单方,结合临床经验组合,现有多个方剂疗效独特,经反复验证、筛选,准备申请专利,这些方剂已通过中医药权威机构专家认证,获得认可。他的很多关于自然疗法的中医理论先后被编入《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中国人才专家大辞典》等二十多种国家级,国际级大辞典.被欧洲自然科学院和美国国际中医药研究院特聘为教授。 一次,一个农村病人,早上发病,西医硕士诊断为急性咽喉炎。不想,几个小时后就生命垂危,医院用抗生素等药物抢救无效,病人昏迷,上了呼吸机。这时来了一位草药郎中用一味草药搓出鲜汁液滴入病人耳朵3滴,一小时后病人就苏醒了,还呕吐出很多脓血,随之也渐渐好转了。这件事对成名触动深刻,他愈发觉得中医充满了神奇与奥妙,生活中有那么多疑难杂症是大医院医治不了,而民间用中医却能治愈的。为此,他更坚定了自己走中医道路的决心,也要求自己为农民和社会提供价廉实效的方剂,为病人分忧解难,拯救生命于危难。民间探访的次数多了,成名发现民间医生生存困境。这些民间医生虽有一技之长,甚至特效医术,但高门槛的执业医师资格证把他们拒之门外,医术得不到政府承认,他们也无法靠着自己的技能养家糊口,艰难的生存条件让这些民间医术濒临失传。少林寺跌打损伤秘方就是一例,不管骨折多么严重,服用少林跌打秘方,骨头就可以自己愈合,不用手术。可惜这些秘方都基本失传了。为了挽救民间中医药,成名专门撰写了《基层农村中医药生存与发展实际情况》,并把情况告知国家相关部门及媒体,他希望中医药文化受到重视。在成名看来,有5000年文明发展史的中医药文化是国粹,它符合自然疗法,并一直在为中国的发展保驾护航,未来的中医药必将会占据国际医学的主导地位。成名说:“我要尽自己的能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并且努力做好中医药临床工作,提供简单便捷、老百姓承受得起的医疗服务,解决他们的痛苦。” 除了看病外,成名还书写论文交流学术和观念,自1993年至今,他撰写的论文获得多种奖项共计30余次,其中1996年获《中国特治新法大全》优秀论文一等奖,成绩尤为突出,2005年《就癌症谈现代医学要向多学科联合研究发展》获优秀创新一等奖,2006年多篇论文成果选入《现代医学与临床技术应用论文选》并作为临床使用技术推广;2007年《从中医药谈现代医学要预防重于治疗》获得优秀一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开发委员会《世界名医先锋中华医德楷模》奖牌;2007年获得世界医药卫生理事会,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颁奖《中华医学突出贡献奖》;2010年《治疗风湿痹症的痛痹方》获得中国传统医学科学院一等奖。2012获得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效医术发掘整理委员会举办的第3届全国名老中医交流机会,作为中医疑难病杰出诊疗人才与特邀嘉宾出席。2013年国际传统医学与养生大会暨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获得“国际传统医学与养生杰出贡献奖”,其论文收入该论文集。2013年加入国家中医药发展改革示范基地中国基层医药卫生协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科华神高新医药技术推广中心共同举办奖励“感动中国时代中医楷模”奖,论文收入该论文集。 他擅长用中医药治疗胃肠道病、呼吸道病、心脑血管病、风湿骨病、结石病、咳喘、腹泻、腰椎病、颈椎病、各种囊肿、良性肿块等多种疑难杂症。个人组合方剂“胃痛灵方”“腰腿痛灵方”“龟鸡气血双补方”临床效果显着,目前已通过专家论证,申请中医药专利,这是目前提倡的自然药物。 三、催鞭征程中华魂 甘为国医当传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啊,成名用行动感动了人们,也用行动鼓励着人们,成名要求自己目光要放深远、与时俱进,立足中医文化的沃土,站在农民的利益上思索,让自己的厚德践行于付出之中,用自己的关爱温暖父老乡亲,那融入生命的激情坚守着中医药这一祖国之瑰宝,历经二十余年执着追寻和学习后,他终于赢得了掌声和荣誉,并与许多有识之士整合实力,借助政府支持,共同打造,奋进拼搏在开拓国医的未来事业中。 除了他的专业外,他还兼任很多社会团体组织的职务,也组织过很多慈善活动,为了使这个世界更加绿色、更加纯净,他应中国爱心人物论坛组委会特邀,担任顾问;中国龙根绿生态环保协会总会副会长;中国公益人物组织特邀顾问等。更切实让自己的事业导入绿色工程,为这个社会精神文明奉献,为环保事业出谋划策。成名经常组织书法义卖等公益活动,并将所得财物捐献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他还曾组织红色旅游文化活动,组织各界人士、学生到红色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成名还说,我们这一代严重毁坏了生态平衡,今天享受的生活是预支了后代人的幸福。我们应该保护生态平衡。为此他参与中国龙根绿生态环保协会的各项工作,并出任副会长,在全国推广环保项目,为各地站点指导工作,在成名眼里,中草药就应该是绿色食品。 日前,新华网,人民网,中医药报很多媒体报道了成名的事迹,他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唤起更多的同仁加入到发展中华医学的行列来。他依然不改自己的梦想,保留着一直以来的信念,生存在他那穷乡僻壤的家乡,他从来没有因为社会大潮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很多农民进城而眼馋,更没有想去贪图享受城市生活,他已经将中医药发展、开创绿色世界当成了自己毕生的事业;他说:“保护生态平衡必将给老百姓一个安全的绿色生存空间” 我们正面临着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明智和人道地利用我们的新知识来造福子孙后代、我们地球的生物伙伴以及我们共同享有的行星。 中国传媒联盟 纠错QQ:223058789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