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特色发展的“火花”相碰在一起(左为蒋云明)
西南在线新闻网——“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报道之二
中国传媒联盟 据 西南在线记者 李才武
有一个沉痛的事实是:不少的人生存于喀斯特山区,不但不懂得喀斯特,痛恨喀斯特,也漠视了喀斯特,因之一来,面对事实上的喀斯特贫困,不少人不仅束手无策,还丧失了对于这一特殊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信心。可是,在贵州山区,还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象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一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当好群众致富带头人。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羊场村坝子组蒋云明,28年来甘做山区中药材种植的“老黄牛”,沿着乌江流域两边的大山,历程5万里,寻访奇异的中药材加以引种,拉动羊场村1万6千亩中药材种植,在荒山石坡上做出了惊人的贡献,为人们开启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特色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视窗。年已60岁的蒋云明,是和文朝荣同时代的事迹感人的“试验区老黄牛”,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2014年6月3日,带着对蒋云明先生的崇敬,贵州赫之味喀斯特特色开发扶贫品牌创建人刘世艳女士赴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羊场村坝子组,深入学习考察蒋云明的发展模式。
贵州赫章赫之味眼中的贵州大方荒山坡上的“石药传奇”
造成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是山坡头的生态恶化,保不住水,更保不住土。更为可恨的是,这些山头往往没有什么产出。而在蒋云明看来,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财富,而羊场村的喀斯特环境,恰好是这里的道地中药材奇异品质的载体,但是,在当地,很多人却看不到山坡头的价值。于是他把历程5万里寻访到的中药材种到山坡上的石旮旯里,再种上些果树,使得山头上一年四季有药有果。过去站在远处看,白得胜过牙齿的大山坡,现在变成了永续利用的绿色银行。
赫之味刘世艳虚心向一代“喀斯特药王”学习,初次见面,双方情同父女。
在刘世艳的眼里,蒋云明,事实上已是毕节试验区的一代“喀斯特药王”。
独角莲,一株就值1000元,看着蒋云明家大院里种植的药材,刘世艳深感山区发展潜力的巨大。蒋云明家大院里种植的药材,一年就要收入3万来元,“够我和老伴过得很好了!”蒋云明告诉刘世艳。而随着脚步的移动,进入眼帘的羊场村“药风景”,更是使她心潮起伏。发展山区经济,贵州赫之味战略发展品牌价值巨大。蒋云明先生的发展模式,就是赫之味发展理念存在的一个可行明证。
长在石旮旯里的水莲
蒋云明介绍石药效果,吸引《中国商报》贵州记者站站长和赫之味刘世艳的眼球
有名的“耗子头”。
在荒坡头发展种植中药材,赫之味将在云贵交界的牛栏江流域和乌江南、北源推行蒋云明的种植中药材模式,结合金沙县惠鑫果业试点的让农民以土地和劳力入股,让农民通过特色种植、养殖业,占到利润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我正在构想特色种植的贵州赫之味模式,如何推出,这需要时间让我考虑。”刘世艳告诉西南在线记者。
中国商报贵州记者站站长刘延平(中)、大方县羊场镇副镇长杨成(左一)、赫之味喀斯特战略品牌创建者刘世艳在蒋云明的水池边交流石药模式。
树上有果,林下有药。蒋云明开创了毕节生态治理与特色发展的典型模式。原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到这里视察时,曾连称这里“三个好”!
这就是赫之味喀斯特特色开发品牌要的效果。
此前,为推动赫章县野马川镇大青山的特色开发,刘世艳拉动当地农户,创建了赫之味桂花、党参、折耳根种植基地。小女子干大事,作为贵州民间的一位“女文朝荣”,刘世艳举办了首届野马河櫻桃花季、首届贵州赫章赫之味櫻桃文化旅游节,提升了贵州赫章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和大方县羊场镇副镇长杨成的交流,使赫之味明白什么叫政府的亲情服务。
“看到眼前蒋云明老人所取得的成就,我感到汗颜。更感到赫之味压力的巨大,因为它身上承载着为贵州喀斯特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探路的重任。蒋云明老人能把一个耗子都不喜欢的小石坡变成产值过万的绿色金山,赫之味要做的,就是站在老人的肩膀上,站得高,才看得远!”
(责任编辑:梦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