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有钱吗?那个人为什么做轮椅?”家庭早教期间,很多父母遇到这些尴尬问题都选择“绕”过去。但掌握科学育儿精髓的父母却选择让孩子直面问题。 例如,美国有些父母会选择送孩子去健康孩子和特殊儿童同班的“融合式”幼儿园,“在家早教三部曲”畅销书作者、家庭早教达人、百万粉丝公众号“大J小D” 创始人大J的同事就是其中之一。 大J问同事原因,对方回答说,“这就是我们世界本来的模样啊,每个人不管是什么情况,都是有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而且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们,不仅可以向不同的人学习,也能从小去学会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在养育小D的这四年里,大J对这一回答有了更深的认识,帮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是父母关键的课题。多元化价值观、同理心、领导力,这些不该只是对孩子在某个特定场景下的要求,而应该是孩子看待整个世界的态度,甚至成为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J发现,在低领阶段,父母就是孩子认知整个世界的渠道。尤其是当孩子问那些尴尬问题时,父母如何回应和解读,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意义,选择“绕”过去显然不是最好的做法。 金钱财富问题 先了解孩子如何定义 大J女儿小D有一次从放学回家后问“我们家有钱吗?”大J没料到小小的她会问这样的问题。好在愣了几秒后大J反应过来了,她反问道,“嗯,有钱是什么意思啊?” 小D告诉她,“有钱就像Wyantt家里有一辆大车一样,他说那辆车就像消防车那么大”。听了小D的回答,大J明白了,也证实了她的猜测。学龄前的孩子询问关于“有钱”这样的问题,不是真的在问家庭财富,更多的是比较,就像她同学谈到了家里的车,或者其他小朋友有了一个新玩具,这一类和同龄人的比较会引出他们关于“有钱”的提问。 当大J了解清楚小D对于“有钱”的概念是什么时,回复就更有针对性,“我们也有一辆车对吗?也许没有消防车那么大,但足够小D、爸爸和妈妈一起坐着出去玩,去我们想去的地方,会很开心很幸福对吗?” “对!”小D心满意足地同意了。 大J总结发现,学龄前的孩子对于“财富金钱”的概念还刚刚萌芽,父母直接回答有或者没有不但无法激励孩子,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疑惑和恐慌,“为什么我没有啊?那怎么办啊?”。 大J认为科学育儿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孩子问的某些超出年龄的问题,不要着急用大人的定义给予解读。而是反问孩子,理解清楚在她心目中这个定义是什么。然后根据孩子已有的认知,给予简单的解释就可以了。 正确认识差异 引导孩子建立多元价值观 大J经常会去女儿学校做家长志愿者,有一次学校组织孩子们去社区观察植物。走在路上时,有个坐轮椅的小孩子经过,大J就听到一个4岁的女孩问道,“为什么那个人不自己走路,好傻!” 他们的班主任当时就告诉女孩,“她的腿脚有些问题,所以无法自己独立行走。看上去她好像和你们差不多大呢,你有没有看到她和你一样,也是金发,还戴着一个蝴蝶结呢”。“是哦,我家里也有蝴蝶结,但今天妈妈没给我戴,我的蝴蝶结也是粉红色的”。 做完志愿者大J主动和班主任闲聊起这件事。班主任分享道,“残疾是学龄前孩子比较好奇且敏感的话题,因为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开始意识到有些人和他们不同了。但每当孩子问或者盯着身体有缺陷的人看时,老师家长自己会先不自在,总会和孩子说,‘不要问,不要看’。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反而透过语气和肢体语言在向孩子强化残疾是不正常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大J建议,在家早教时,父母要将这一理念融入到自己和孩子互动中。父母面对这些问题时,首先要态度自然地给予孩子简单的事实陈述,“他的腿不方便,无法很好走路”;“他的眼睛受伤了,看不见”,其次要避免带有主观情绪的描述,比如“他是瘸子”;“他是瞎子”,更不能说“他不正常”这样的话,狭隘地灌输给孩子“身体缺陷等于不正常”这样的单一价值观。 更加关键的是,父母要引导孩子发现彼此的相同处,“也许他不能走路,但他和你年纪一样,都戴蝴蝶结”;“也许他看不见,但他和你爷爷一样大,看上去也非常和蔼呢”。这样的强调,可以引导孩子不仅仅关注不同,而是全面看待每个人,逐渐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总有相同,这才是多元化价值观的建立。 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每个家庭都可以有不同的回答,科学育儿的关键在于透过答案父母想传递给孩子的正确的三观。大J在“大J小D”公众号也多次提及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容器,容器的大小决定了孩子的格局”。 这些看似尴尬的问题,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答案就是透过父母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因为唯有见众生,才能包容,唯有见天地,才能谦逊,唯有见自己,才能通透。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