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说话后,日常对话中冷不丁就冒出了一句脏话成了不少父母的头疼事。在我们的文化了,脏话对应的是不礼貌、坏习惯,因此很多父母遇到这类情况第一反应就是制止,效果不佳还可能会升级到“武力”解决。 相比这些不知所措的父母,成长型家庭教育引领者、“在家早教三部曲”育儿畅销书作家、百万粉丝早教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大J的家庭教育方式有点“另类”,她建议先心平气和让孩子继续讲,等找到孩子讲脏话的动机后,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孩子讲脏话,是模仿还是发泄? 根据大J以往经验,学龄前的孩子讲脏话的动机无非两类,单纯模仿以寻求关注,或者是发泄负面情绪。无论哪一种,解决思路都是:先看到孩子的情绪,再去解决问题。 1、单纯模仿,寻求关注 很多孩子的第一次说脏话,几乎都不太明白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周围的成人或者大孩子在讲出某些词时所带有的情绪更加激烈。孩子对于情绪的捕捉十分敏感的于是他们就会通过模仿来体验这样的情绪感受,以拥有这种“大人”的力量感。 而且,每次当孩子说出这些词时,全家对他的关注就更多,这就会让他建立了一个错误的“因果关系”。于是,他们就会反复说,即使这是“坏的关注”。因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任何关注都是关注。尤其是当孩子正好处于2~3岁以后的阶段,可以掌控某一些和大人对着干的事情本身,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有力量的体验。 2、发泄愤怒和沮丧的情绪 尽管孩子还不是很清楚地知道脏话的确切意义是什么,但他们懵懵懂了解了这些词是“不好”的。于是,当他们情绪极端愤怒和沮丧时就会出现讲脏话。 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Timothy Jay曾经说过,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他们通过极端行为来表达这些情绪,打人、咬人、踢门等等。这些行为和动物发脾气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但当孩子开始说话表达时,这些行为会慢慢减少,讲脏话也是表达情绪的工具之一,这是孩子非常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学习情绪表达的正常阶段。大J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即使是脏话),相对于之前用极端行为表达,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以退为进,教会孩子怎么生气 了解完讲脏话的动机,那父母该如何应对?大J建议,父母首先要“以退为进”,用平静的状态回应,不大惊小怪,更不要打压制止。 出于寻求关注的讲脏话,如果父母可以持续平静对待,孩子过一段时间就会自然不讲了。而出于情绪的讲脏话,父母则更需要关注如何帮助孩子疏导他们的情绪。 很多人看到孩子各种“熊”第一反应就是欠管教,但背后其实是孩子的无助,他们不知道如何发泄情绪,生气到只能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因此,在孩子那个情绪的当下,不要急于教育,而是学会看到孩子的情绪。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影响他人,那如果影响了他人,可以先转移到其他地方,比如打人时第一时间先隔离。然后平静地陪伴在一旁,回应孩子,“真的很生气呢,妈妈抱抱,妈妈陪你坐这边冷静一会”。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情绪被接纳了,他们任何时候都能安心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等到孩子情绪平静后,及时复盘,既着眼于教育说脏话是不对的,更需要针对今后遇到类似情况,除了生气(骂人),帮助孩子了解还可以做什么。 比如出于沮丧的发泄,可以一步一步拆解过程,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出于愤怒的发泄,可以告诉孩子如何避免,比如遇到不喜欢的小朋友,可以直接走开。 除此之外,对于这两类情绪引起的发泄,还可以教孩子一些通用的情绪管理技巧,比如深呼吸、数到10、一个人去静静等。这些方法不只是在管教,而是在帮助,让孩子掌握更多的应对技能。 大J认为,所谓“问题孩子”,其实都是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要只盯着孩子嘴巴里冒出来的词,而是关注孩子行为背后未被正确疏导的情绪和欠缺的能力。不要教孩子从不生气,而是教孩子怎么生气 日常浸润如何“尊重他人” 大部分谈到讲脏话的育儿文章都在说,父母言传身教,自己先不要讲脏话。但孩子即使不受父母影响,仍然会受到生活中其他孩子或成人的影响。大J建议,要真正在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意识层面从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处理关系。“当一个孩子真的发自内心明白,人和人可以有不同,但也可以互相尊重,可以尝试理解他人立场,有理有据表达自己观点时,他们就会主动选择使用更加友好的话语,而不需要我们人盯人地去严防死守他们所说出来的词。” 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不该只是停留在“讲不讲脏话”这个层面,而是需要在日常每一个互动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处理和他人意见不同,如何尊重地表达不同意见,生气时又是如何控制情绪的。 孩子不会记住父母想要教他们的事情,他们只会记住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人。因此不要只是盯着孩子有没有讲脏话,更多的要关心孩子的情绪怎么了,更多的要让孩子理解如何是尊重他人,发自内心明白,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道理。 其实,讲脏话不可怕,就怕父母不求甚解蛮横制止。在“大J小D”公众号里,很多育儿问题,大J都是靠这个思路去应对的:先了解情绪,再解决问题。这一看似“另类”的家庭教育方法,其实蕴藏着对孩子的理解和包容。【广告】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