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典故出自宋·范成大《吴郡志》)。浙江杭州乃美丽的“天堂之城”,旅游景点颇多,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众多的文人墨客云集西湖等,赏心悦目,激情创作,诗篇传千古。最近几年,笔者亦挤出时间前往,游览西湖风光、登上雷峰塔、爬上皋亭山等,心情好舒畅。曾在新媒体推出过《诗意杭州一览》、《游西湖》、《“杭州的靠山”皋亭山》、《为杭州文明老太点个赞》、《杭州采访记》、《杭州采访拾零》等诗文。今年7月24日上午,我们一家五口人到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和中国扇博物馆参观,拥抱大运河、欣赏灿烂的运河人文景观等,陶冶情操,憧憬美好的未来。今辑录此篇以飨读者。 ——题记 一 众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亦为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系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乃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大运河这条“大动脉”,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大家有目共睹,大运河编织起一条腾飞的经济带、创建了一条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筑起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起初开凿之动机仅为军事所用,后来逐步为发展经济、文化、科技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春秋时期吴国为讨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涿郡(今北京)。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自公元前486年始凿,今已有2500余载历史。当年秦王开河,奠定了江南运河之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而衍生之、发展之、壮大之、文明之。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极其漫长的岁月里,曾经搞过三次较大的兴修工程,末次兴修竣工后始称“京杭大运河”。这条凝聚了好几百万人心血、长约1797公里的人工河道,为苏伊士运河(190公里)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公里)的22倍,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 此乃古代中国人民兴修水利之杰作,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Very good(很好)!欧耶!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毗邻拱宸桥。馆内分为五个展厅,“序厅”展示的是《地球上的运河、中国大运河》:一艘古朴沧桑的漕运船摆在正中央,脚下是用玻璃钢铺设的仿真水面,给人一种在运河上徜徉之感。船头上的博物馆“简介”(中英文)引人注目。四个展厅分别展示了《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保护》和《运河文化》,向大家诠释了大运河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彰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一种无形的力量令人深思和遐想,促有志之人激进和奋发,让中华儿女感到骄傲和自豪。 走进大运河博物馆一饱眼福、一探究竟、一番感悟,更是沉甸甸的收获。 的确,参观使笔者更进一步了解到中国的船运史、众开凿者的艰辛、吴王夫差与伍子胥、宋礼与白英等官员和专家们的执着、古老的船票、码头的繁忙、马可波罗游记(苏杭等江南水乡桥多环境美,被其称作“东方威尼斯”,被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冯梦龙与凌濛初的“三言二拍”、鉴真和尚东渡、东林书院、山峡会馆、嘉兴藏书楼、运河杭州风情等,颇受启发。 驻足在拱宸桥上,翻越着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眺望着沿河两岸美丽的景色,真乃一种享受。乘坐水上巴士欣赏沿岸之风景,大有“舟在河上游,人在画中走”之感。不妨“李白乘舟将欲行”( 李白《赠汪伦》)感受一番哟。握手大运河,一种亲近感、幸福感、自豪感涌上心头。 著名诗人艾青曾深情地抒写《我的母亲大堰河》,感动了无数的读者。苏阳等同志亦曾撰写《大运河,我的母亲》、《大运河,我的母亲河》等众多的动人诗篇,令人向往和陶醉。 大运河承欣慰地载着交通运输之使命,自豪地担负着“南水北调”之重任,义不容辞地滋养着中国东部之人民,信心百倍地谱写着华丽之诗篇,潇潇洒洒地奔向现代化之远方。 拥有“双世遗”之城的杭州是中国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大运河的最南端以及浙东运河之起点)。运河曾为杭州人认识世界之重要窗口。在清朝末年,南来北往的船只带活了这方商业热土。杭州的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邮局、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报社等,均开在运河之边。现在,大运河让世界进一步认识杭州、读懂杭州、觊觎杭州。 千年运河,给世界名城杭州带来了“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之独特水乡风韵。大运河那长长的岁月,那尤为显赫的功能,那较为神奇的魅力,令人遐想和抚爱。 如果没有京杭大运河,就不会有这笔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假如没有京杭大运河,便不会有两岸人民的富足生活;倘若没有京杭大运河,则不会有生动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 2014年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拱宸桥段考察时曾言:“运河是人类智慧的创造,今天的大运河,则是我们对历史遗产的再创造。人居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护,也在于创造。我们今天要用好用活大运河这笔丰厚遗产。”总理所言极是。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搭乘“互联网+”快车,真正“用好用活大运河这笔丰厚遗产”,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之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让伟大的“中国梦”梦想成真,幸福快乐地造福人类! 二 走出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我们还参观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和中国扇博物馆,仍然是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广场,系全国首家非遗主题文献馆(于2017年6月10日全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揭牌)。文献馆场馆服务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200余个,开馆藏书量1万余册(设计藏书量6万余册),今已达到3万余册。馆藏文献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图书,保存浙江省各级各类非遗名录、基地、传承人申报材料1580盒,还有大量以大运河文化及区域工业遗存为主要特色的典籍及报刊403种。 文献馆内设有服务大厅、序厅、借阅区、休闲阅览区、沙龙区、活态展示区、多功能报告厅和运河文献典藏室(非遗资料室)等多个读者服务区域。还定期举办“二十四节气”图片展和拱墅区非遗摄影作品展,帮助参观者更为直观的了解拱墅区之非遗状况。 据悉:在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杭州·拱墅”活动暨第六届大运河文化节开幕式的非遗文艺演出现场,有400多人参加演出。不仅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奉化布龙》,还有世界级非遗项目杭罗织造技艺的《杭罗灯》,世界级唯一陶瓷类非遗项目的《龙泉青瓷》…… 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创浙江省非遗汇演之最。 非遗文献馆藏书比较多,从民间文学展示厅等方可窥知。藏书包括各类非遗集成志书、乡土教材、校本读物、音像资料、活动视频、申报材料、名人文献等。其文献资料历经了岁月之沉淀,为浙江的非遗保护记录下了宝贵之瞬间。众多查阅资料研读的人们吸引了参观者之眼球。有人在用电脑录入资料,有人在用笔摘抄资料,有人在翻阅好几本书进行资料比对……阅读者既有老人又有小朋友,但更多的还是年轻人,学习氛围颇为浓厚。开馆以来,读者已达30余万人次。 在文献馆内亦开展了诸如雕版印刷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紫砂壶制作技艺、端午香包制作技艺等30多次活态体验活动,体验者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效果极佳。并且,举行了18次展览活动,收藏捐赠藏品70余件。 据介绍,“少年非遗说”浙江传说故事讲述大赛亦在非遗文献馆举行了90进30的半决赛。那些弘扬华夏儿女勤劳勇敢品质的“传说”,那些感天动地的“神话故事”,那些宣扬人间至善至美真情的“传奇”,用当代少年之口讲述出来,让中华文明在互联网时代闪闪发光、光彩照人。胜出的30名选手将在10月份进行总决赛。 “少年非遗说”从今年3月底开赛,分为幼儿组、小学高段组和小学低段组三场初赛,浙江省各地共有近900名选手报名参加了初赛,至5月下旬初赛结束。现场网络直播,观看总人数已逾30万人。“我们发现,孩子们讲述的故事,地域性非常强,上虞的孩子善于讲曹娥的传说,绍兴的孩子善于讲师爷的故事,杭州的孩子则比较会说西湖、飞来峰等故事。”非遗文献馆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少年非遗说”比赛的同时,文献馆还启动了“精彩回眸”浙江省非遗文献馆开馆一周年图片展,对过去一年的经历进行回顾。 最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围绕人类非遗“24节气”主题进行的活动。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24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拱墅区的“半山立夏习俗”,被一同收录)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纪念之,浙江省非遗文献馆联合雕版印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以晚清画家刘锡玲的《聋道人绘二十四节气信筒》为蓝本,制作了一套“24节气”图书借阅珍藏卡(自今年立春之日启动开卡仪式以来,已发行了9张珍藏卡),在每个节气到来之际,向读者发行,颇受欢迎。还以24节气为时间线索,非遗文献馆亦开设了“彬彬妈讲故事——二十四节气绘本”系列活动,每期选取适合低龄幼儿之绘本,用应景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古诗和创意手工或绘画将日常生活和认知关联起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浙江省非遗文献馆还专题展示了由省文联捐赠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书籍。摸底工作从1980年开始着手, 1987年进行了全省民间文学大普查;1992年,全省县、市、区卷出齐,共计108本;1993年,全省各市、地卷出齐,共计28本,其中民间故事达22881篇,字数超过3176万;1997年底,浙江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全部出版,在全国名列前茅。为浙江省文联点赞!为浙江文学鼓掌!为浙江文化喝彩! 三 我们在拱宸桥上拍照留念,指着水上巴士给小孙女介绍有关航船的知识和大运河的故事。尔后,步入中国扇博物馆参观学习。 扇是夏日纳凉消暑之用具(形制上分为屏扇与折扇两类)。中国扇博物馆是由杭州市政府出资建设的三个国家级专题性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之一。三大场馆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建设中国扇博物馆,旨在宣传和弘扬我国悠久的扇之技艺,发掘和保护传统的手工艺,同时兼顾展示和收藏。今已打造成了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专业特色、杭州特色、运河特色的平民化国家级博物馆,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家级专题性博物馆。 在馆内的明清扇街,设立了玻璃视觉解说系统,站在展示折扇的陈列橱窗前,玻璃面受到感应,便投影出相对应的解说词;同时,博物馆还用上了机器人解说。前卫,好玩,实用,迷人。 扇博馆分四个单元展示陈列,依次为《中国扇的起源与历史》( 扇在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夏代之前,或虞舜时期)、 《中国扇文化》( 扇的问世出于社会政治的需要,注定了其承载社会职责之使命)、 《中国扇业》( 早期扇业中心当在齐、楚一带,故有“齐纨楚竹”之说法。南宋都城临安即杭州系制扇业最集中和最著名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长达一公里的扇街。明清时期金陵扇和姑苏扇名扬全国,杭州的折扇技艺与生产规模首屈一指)和《精湛的扇艺》( 中国扇艺是民间艺人与文人艺术家相结合的产物,每一种扇,均在实用之基础上努力超越,使得中国扇成为驰誉世界的工艺杰作)。 一把纸扇,经过制扇工匠们精益的技艺与巧妙的设计,加上文人艺术家的绘画题词,使小小扇面融万千气象于咫尺之间,韵味绵长,格调高雅,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之耀眼明珠。好漂亮,好可爱,好珍贵。 参观中国扇博物馆,让笔者更进一步了解到扇子的历史、精巧的制作过程、扇子与艺术的巧妙融合等知识。展厅内配之荧幕画面,形象生动,展示效果极佳。历史上展示扇子的故事比较多,宫女给皇帝打扇、诸葛亮羽扇纶巾、官员议事握扇、新婚夫妇交心不离扇等。扇子夏日送清凉,便于人们好工作、好生活、好畅想。 特别地,诸葛亮扇有故事。传说诸葛亮小时候放牛结识了一位白胡子老翁,系由修炼了三千年的金鸟(亦云老鹰)所变。一日,金鸟在树上打盹,诸葛亮在树下守候。金鸟一打哈欠,珍珠落入诸葛亮口中,滑进了肚子里。没有了珍珠金鸟活不长,他晓得诸葛亮聪明伶俐,便有意成全之。祝福他八月十五来给收尸,拔下羽毛做成扇子,日后有何难事,摇扇得法便解。诸葛亮凭借羽扇帮助刘备出谋划策,屡见功绩,成为智慧和谋略之象征。 杭州有杭州西湖金扇等,杭扇的扇面亦有生动的故事。扇子乃诗画之载体,历代文人墨客均乐意以扇为题或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尽情地抒发其雅兴,乐哉、快哉、美哉!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均藏有名人题诗作画的杭州雅扇精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清代杭州柯桥民间画扇艺人陈潮生的彩绘水浒人物扇面和杭州王星记扇厂的著名书法老艺人朱念慈楷书唐诗扇面。陈潮生在扇面上描绘的“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起义故事,画面疏密相间、富丽堂皇、气势磅礴,为杭扇之珍品。朱念慈在一把九寸长的粽竹黑纸扇上,用真金蝇头小楷书写唐诗三百首“唐诗蜃雅”(共计11191字),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尔市博览会上展出时,成为轰动全市的新闻,声名远播。 脚印湿漉漉,收获沉甸甸。美滋滋,甜丝丝,乐陶陶。好OK! (作者马继东系《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专题作家、山东省济宁市《报告文学·时代先锋》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