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溪大茶村扶贫资金谁用村民说了算 或引我国基层扶贫模式重大转折
2017年2月22日,赫章县安乐溪乡大茶村村民林登朝在接受前沿时报记者采访时,盛赞扶贫资金发放、监管改革的“大茶模式” ——贵州赫章县安乐溪乡试点扶贫资金“大茶模式”, 从源头斩断深度贫困之根 中国传媒联盟 据 前沿时报 讯 本报记者李才武 发自贵州赫章 安乐溪乡,这个“赫章的西藏”,是贵州省赫章县的一类开发扶贫重点乡镇,毕节试验区成立29年来,该乡大力开展开发扶贫,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共赫章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在开发扶贫工作中,该乡着力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健康发展的生产关系,该乡党委、政府在与河镇乡海雀村毗邻的大茶村试点开发扶贫的新型“大茶模式”,对国家扶贫专项资金试行村级发放村级监管的新型扶贫模式,将过去政府扶贫部门监管发放扶贫项目资金这一专项职能前移到村,取得明显成效。
岩下养殖场的创建,得益于扶贫互助金的发放
村支书林登军在察看徐永全家养殖的牛长势 开发扶贫的重点在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转向对广大农户的精准,是现阶段一个价值重大的命题。对村级这个经济大细胞,施行国家的扶贫资金由村级监管发放,是目前赫章县新阶段开发扶贫的一大创新。试点扶贫资金由村把关发放,风险全部由村民委员会担当这一模式后,一改过去扶贫资金倾向部分大户或撒“胡椒面”,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开发扶贫整村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扶贫资金使用“灌大户、撒胡椒面”及扶贫资金“水土流失”等意见很大等等不足,为从根本上战胜贫困,激发村级经济的整体活力,调整严重制约到新阶段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陈旧的生产关系,赫章县大刀阔斧进行了开发扶贫工作的关键环节改革——从龙头改革扶贫资金的使用及监管模式。 记者在安乐溪乡大茶村看到,扶贫资金的有效投入,使得那些过去不太可能得到扶持的农户,在村试行的把关发放和监管下,正在兴起产业,奔向富裕。 种草养牛,在大茶村已不是新闻。但现在的问题是,牛怎么养,村民们养得起牛吗?
徐永朝的妻子陆朝芬告诉记者,徐永朝出门买牛去了。 2月22日中午,记者来到大茶村徐永全家时,只见他家养殖的两头西门达尔正在悠闲地吃草料。“我从村分两次得到3万元的扶贫资金,总共交村760元管理费。两年还本,这个压力很小。这个管理费,比起信用社的利息,低得太多了!”“从信用社贷款,手续多,比较麻烦!”徐永全告诉记者。记者问他,你这个款是国家“给”的,你想过不还没有?徐永权笑着回答记者,我用的这个款是从村里办的,不还村委会可脱不了手!目前,徐永全养殖的西门达尔,其市场价值已是其投入养殖资金的两倍多。也就是说,靠养牛,一年时间,徐永全就可挣到几万块钱。对于不可能像年轻人一样出门打工的他及妻子,在家门口,就找到了一条发财的路子。 记者钻进徐永全家,去看看家里都有些什么,只见厨房里靠墙的一方挂满了腊肉,小日子过得满不错。
徐永全家的小日子过得不错 记者来到徐永全家上方不远的徐永朝家。徐永朝的妻子陆朝芬告诉记者,徐永朝出门买牛去了。徐永朝一家6口,两个孩子出门打工,他家同样交付管理费,从村里得到3万元的扶贫资金,种了1亩多草,养殖4头牛。 “2004年我手里只有3万多,从信用社贷了3万多,总共凑起了8万多,先修起11间畜圈。后来村里给了我2万扶助金,后来又给了我3万扶助金。我就和林科伟、林科永在岩脚下发展起养牛。”在大茶村,林登朝家的情况可说较为特殊,一家11口人,因家中有一小孩在安徽打工发生交通事故摔断了腿,医治去10多万元,家庭经济处于危困之中,养牛还账,养牛兴家,对于他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难题。由于村里用扶贫资金帮助他家修起了牛圈,又注入滚动资金5万元,使得林登朝的养牛产业得以起死回生。而此前,似他家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扶贫资金的注入”,安乐溪乡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过去,如发展养牛,必须是农户先发展起产业,然后通过验收,最后得到补贴资金。但安乐溪乡在大茶村的这种扶贫资金的新型注入模式,却正好化解了农户发展产业缺乏启动资金的困局。
在大茶村还能看见的风景 大茶村党支部书记林登军告诉记者,“要让老百姓做他喜欢做的事,能做的事。也要保住扶贫资金不流失。改变过去扶贫扶大户、或撒胡椒面的被动方式,让老百姓尽可能去做他能做的事。因为越是勤扒苦挣的人,越不能得到扶贫资金的帮扶的话,我们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面貌斩断穷根!”在林登军看来,要从根本上战胜贫困,一是要确保国家的扶贫资金不流失,二是要扶持最广大的农户,使他们得到扶贫资金的注入。农村扶贫只有整村推进,才能实现村民全部富裕。而目前,大茶村监管发放村民互助金这种方式,恰好改变了过去年年扶贫不断根的局面。调动了农民生产的激极性,还确保了国家扶贫资金的滚动使用和不流失。 “过去村民都知道扶贫资金是国家给的,许多人认为是国家送给穷人的,不用还。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钱是村委会的,要向村委会借,还要得到村民会议上大伙的同意,就怕这个钱拿去血本无归。用这个钱,必须定期还,还得有实在的效益。因为用这个钱必须得向村委会交管理费。所以从思想上,村民都知道这不是胡椒面而是硬火银子!”大茶村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 村民委员会知道村民家的“碟大碗小”,现在,国家的扶贫资金安排下放到村使用,这个资金是村委会必须对扶贫部门负责回收使用的。然后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委会主任负责制,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最后根据村民的生产实际安排发放扶贫互助金,由需要使用资金的村民在交付管理费后,按照约定期限使用资金,村委会负责定期回收资金再进行滚动。但是,对于村干部的监管,就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哪家用资金,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用不用资金,村民会议和村民自己决定,不再是乡镇扶贫办和县扶贫办决定。但是,决定村民能否使用到扶贫互助资金的村干部,肩头的责任就重了!村干部是否优亲厚友,资金是否收得回,这些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所以对村干的监管责任也更重了!”林登军告诉记者。 “村干部现在挑着一副挑子,前面一个蓝子里是手铐,后面那个蓝子是元宝!”大茶模式最后的成功,取决于对村干部实行从严监管是否到位,林登军一语中的。 据了解,大茶村为了夯实群众养牛的产业基础,用扶贫资金修建牛圈106间1166平方米,产权属于农户,为群众去除了发展动力不足的烦恼。扶贫互助金的灵活使用,则又使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改变了群众发展生产贷款难、扶贫资金争取难,还有大量扶贫资金“水土流失”的困局及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状态。2016年,大茶村脱贫38户180人,实现整村出列。 大茶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是毕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丁雄军的扶贫联系点。据了解,国家扶贫资金村发村回收村委会及村民全员监管的这一“大茶模式”的试点,得到了毕节市、赫章县委、政府及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已取得成效的模式推广出去,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村支书林登军告诉前沿时报记者。 中国传媒联盟 纠错QQ:2230587892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