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据 江苏新闻周刊 讯: 在古今中外历史长河中,为追求人类真正自由幸福而美好的爱情,青年男女不知给人们留下了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美妙之歌。发源于镇江新区姚桥镇华山村的《华山畿》故事,就是其中之一。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但结婚并不是爱情的顶峰,而是爱情发展的新起点。夫妻关系也同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关系一样,存在着各种矛盾,会遇到各种风波,甚至是考验。继前不久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华山一老汉为悼念亡妻写情诗故事之后,今年“情人节”前夕,华山村再曝夫妻恩爱感人故事——今年72岁的“养蜂人”杨荣连,精心服侍瘫痪在床的妻子朱菊芳17年。他们矢志不渝,不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决不放弃对爱的执着追求,爱意像大海之深沉,决心如磐石般坚定,大爱至上的悲壮之举,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村民们说,这才是人世间纯洁无暇、真诚无疵、至高无上、知音式最佳爱情模式,称其是现代版的《华山畿》故事,号召年轻人向其学习。什么是《华山畿》故事?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是我国南朝著名爱情民歌集《华山畿》中的第一首,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雏形,素有“小梁祝”之雅称,历代诗家吟诵不绝。《华山畿》民歌共有25首,后来遂成为乐府曲名,是南朝乐府民歌中颂扬男女至爱情深的千古绝唱。据《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载:南朝宋时,南徐(镇江古称)一士人,路过华山去云阳(丹阳古称),途中因迷恋客舍中少女,苦于无法接近,忧郁得病,含恨而死。后拉灵柩的牛车经过女家门前,女子因感动,闻讯奔出,哭着唱道:“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传说棺木应声而开,该女遂纵身入棺而死,时人乃将两人合葬,名“神女冢”。元代《至顺镇江志》卷二十载:“境内华山村,为乐府诗《华山畿》所咏悲剧发生地。”2007年3月29日,江苏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山畿》和华山畿传说”榜上有名,原产地是“镇江新区”。目前华山村不仅有神女冢(当地人也叫“玉女墩”)遗址,至今还流传着各种不同版本、内容大同小异的《华山畿》爱情故事。并且有不少人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为伟大的爱情注释不同内容,演绎新的故事,书写新的乐章。三年多前,在华山村一座老宅里,今年67岁的老农杨强耕用毛笔在墙上写下一首情诗,是写给他的已故妻子朱瑞英的。朱瑞英和杨强耕婚后相伴40年,于2010年病逝,留下杨老汉独守老宅。杨老汉对亡妻的思念与日俱增,经常在梦中与她相见,醒来却四顾茫然,遂将对亡妻的思念化作情诗,写在墙上。此后,杨老汉经常为亡妻写诗,感动了不少网友,称:“华山传说惹人怜,人间真爱现华山。”全村人公认的现代版《华山畿》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华山村。在百年老店门口,听到一帮晒太阳的老年妇女正在议论:“都瘫痪在床17年了,她手脚不停地抖,头不停地摇,他一天三顿硬是一口一口的喂;大便拉在床上,不嫌脏,不嫌臭,替她洗,替她换;还倾其所有替她治疗,真是不简单!”“家和万事兴,像他们家老的恩爱、儿女媳妇孝顺,孙子争气,真是少有。”……与杨荣连同一村民小组今年70岁的杨永林,见记者打听此事,忙不叠地说:“这户人家老老少少都不错。媳妇为帮助老头子照顾老太,至今没有外出工作;两个姑娘也不错,经常为老娘寻医问药,买来各种保健品给老娘吃;孙子上小学、中学经常拿奖状,现在考取了苏州的一所大学。这户人家真值得你们年轻人好好学习。”杨永林的观点得到了村老年协会几位负责人的赞同。村老年书画社社长解小祥告诉记者,此事是杨荣连的老邻居,原姚桥中学校长杨瑞荣春节期间从南京回来探亲,去杨荣连家拜年时,发觉久病卧床的朱菊芳依然健在,且床上和身上清清爽爽,比杨荣连大一岁的他一推算时间已经17年了,连夸是“奇迹”。退休后80%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南京的杨校长便来到他家,同他商议,认为老邻居的事迹比杨强耕的还要伟大,想请解小祥设法联系媒体的记者好好宣传。解小祥说,虽是同村人,他原先只知道杨荣连养蜜蜂很有名气,而且还是村老年书画社的骨干,经常参加暑期少儿书画班的义务辅导。但对他这么多年服侍久病卧床的妻子的事情则毫不知情。经向杨的邻居一一打听,人人都夸杨家人好,老两口的故事更是《华山畿》故事的现代版,这才打电话给记者,约记者前来采访。相亲相爱的金婚夫妇 今年72岁的杨荣连告诉记者,老伴朱菊芳比他小一岁,在他21岁时与他结婚。朱菊芳是相邻的园艺村人,但原先不是一个大队,而且是两个乡,经熟人介绍相识,属于先结婚后恋爱那种关系。婚前只知道她很能干,肯吃苦,朱菊芳也知道自己是个神气人,在队办企业粮食加工厂机米、磨面样样拿得起来,后来还在队办小工厂生产过轴承。婚后他们相亲相爱,生育有一儿两女,朱菊芳既是生产队挣工分的“强劳力”,也是相夫教子的一把好手,里里外外照应得很周到,“除了3个孩子,我还有一个老娘,活到86岁,都靠她照应。我下班回家后除了照顾蜜蜂,什么事都不管,吃现成的,当甩手掌柜。”杨荣连称,自己属于心里很要强的那种人,不甘心家境比别人落后。改革开放之初,曾去大西北“淘过金”,忙乎了一年,不仅没挣到一分钱回家,还惹了一身的虱子。朱菊芳不仅没有怨言,还反复替自己蒸煮衣服,灭杀虱子,忙了好几个月。杨荣连说:“分田到户以后,自家承包有七八亩责任田。我在外面打工,还要照顾蜜蜂,所以田里的活计基本上不问,全是她一人照应。她现在身体不好,也可能与她年轻时吃苦太多有关系。即使在她生病以后,她还一定要坚持把家里的房子翻一翻,以免给子女丢脸。所以,我们家的房子虽然是2000年翻建的,十多年了,到现在还不显得落伍。”为照顾好妻子丈夫“学医” 杨荣连说,妻子40岁以后,就有腰痛的毛病,为治疗他带着她四处求医,打过小针刀和B12封闭,并请村医来家推拿、针灸。经过治疗,病情一度有所好转。1997年4月的一天晚上,她突感头昏,手脚发麻,被急送附近的乡镇卫生院,卫生院虽也替其挂水,但未能确诊病因。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第二天才转到镇江359医院,通过做CT检查,确诊为脑梗,住院治疗20多天。朱菊芳回家后先是拄拐杖,后来用双手趴在小板凳上在室内慢慢挪动,就一直不曾出过门。后来又发现患有帕金森氏病,她妹妹也是这个毛病,只活了三五年。据了解,为照顾好朱菊芳,杨荣连首先学会蜂疗,也就是利用蜜蜂蛰刺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病的效果。杨荣连说,自己从1983年开始饲养蜜蜂,最多时养有70多箱,目前维持在38箱左右。得知邻镇有位养蜂人懂得蜂疗技术,他经常带朱菊芳前去诊治。以自己生产的蜂王浆、蜂胶等产品抵充治疗费。次数不算很多的治疗基本上陪上了他一年的蜂产品,当时大约值七八千元。连朱菊芳自己要吃,都是再花钱去买。后来,他先在自己身上试验,再用于妻子身上。经过蜂疗,妻子的感觉一开始还不错,手也不乱抖了,还能够洗碗了。但后来她怕疼,便终止了蜂疗,疗效未得到进一步巩固。杨荣连称,妻子生病之初,村医还肯上门服务。改成社区医院后,称人手不够,不再提供上门服务了,他只能请私人诊所的医生上门。为此,他学会了换甁、拔针和简单的护理、换药等技术。他也会根据妻子的大便情况为其制定食谱,控制其饮食,妻子也很配合。退休的村医张先生称,朱菊芳卧床不起这么多年了,竟然从未生过褥疮,堪称奇迹,证明杨荣连的护理是得法的。朱菊芳的哥哥,也就是他的舅大爷朱西林不止一次说:“杨荣连呀杨荣连,要不是你精心照顾,我妹妹肯定早就不在人世了!”视照顾好妻子为自己的应尽义务 当记者问:“你这么多年,无怨无悔照顾妻子的初衷是什么?”杨荣连称,我照顾患病的妻子,理所当然。既是为了给儿女维持一个完整的家,进了门有“妈妈”可喊。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的爱情一个美好的归属,免得像同村的杨强耕等人一样,形影相吊,倍感孤独。正如《华山畿》歌中所唱,“独活为谁施?”我很佩服外国电影在教堂里结婚的那种誓词,虽然我不是教徒,但我愿意这样做。我觉得对妻子的爱是从现在才开始的,生活总是在矛盾和困难中前进的。忠于爱情的人们,应该奋力划动双桨,在生活的海洋中拼搏前进。当记者问:“你是什么文化程度,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杨荣连谦虚地说:“上过两年农业中学,讲得不好,请你不要见笑!”他还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表示自强不息的决心。解小祥等村民称,无论《华山畿》中的华山女子以身殉情,还是梁祝故事,说穿了就是“配阴婚”的不良习俗,有一定迷信色彩。较之于人世间所有历经艰难难成“眷属”的人们,杨荣连的追求则更崇高、更悲壮、更圣神、更伟大,更深入人心,更会流芳百世。是一朵别具神韵,独放异彩的爱情奇葩。新时代的人们需要爱、呼唤爱、期盼爱、拥护爱、尊敬爱、崇拜爱。只要人人都能像他一样奉献爱,这个世界将变得无限美好。(通讯员,冷俊成) (责任编辑:梦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