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礼文化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文化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三礼》是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当时“三礼”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祭祀天、地、宗庙之礼;一种是《周礼》、《仪礼》、《礼记》。现在普遍认可的是后者。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嘉礼为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婚冠、贺庆等无所不包,其最主要的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即位改元礼等。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先秦五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八礼。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王制篇分为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了“八礼”,称之为“八礼四仪”。现代的“八礼”,指的是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的是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 “圣八礼”源自古老的酒礼文化。 酒与中华民俗活动不可分开。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都有典籍记载,如《周礼》中,“乡饮酒礼”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饮食之礼;《仪礼》中,记载了周代的“八礼”之一乡礼;《礼记》中的《王制篇》记载的“六礼”中包括乡礼……酒文化和礼文化相伴而生。近现代民间风俗的四礼八仪、婚礼酒、月米酒、生期酒、节日酒、祭祀酒等等,都可以在周代风俗文化的“八礼”中寻找到源头。可以说,“酒席”就是“酒礼”,中国的酒文化通过礼文化代代传承。 在古代,圣是身份象征和认同,东西方通用。它是对德才高超者、尊贵物品、重要时间地点的尊称,是智者的标杆、君子的榜样。如东方之圣孔子、老子等,也有酒圣、茶圣等尊称。“圣八礼”的“圣”,象征了国酒之尊,是“大圣国红”,表达了我们要打造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果酒中的国酒”的尊贵地位。 用酒即是用礼,酒席就是“酒礼”,中国酒文化就是“礼文化”,“八礼”传承的是古老的酒礼文化,表达中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酒礼文化。 真正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果酒,不是葡萄酒,而是从源头上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果品所酿造的酒,圣八礼清高干红就是典型的代表。“圣八礼”清高干红承载中华五千年酒礼文化,致力于成为真正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果酒中的国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