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是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思想,对进一步强化村级治理基础性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村级组织虽然处在国家治理体系的终端,却是国家治理全局中的重点领域。农民富国家富,农村普遍成为 “幸福家园”,全国才会有欣欣向荣的局面。 中国传媒联盟 据 求是网 讯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全国各地区的农村发展路径和程度互有差别,但其治理的内生动力及发展方式却存在着可以总结的要素和规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找出治理工作的基本要素与主要问题,进行合理有效配置,形成符合规律的发展秩序,发掘现代高效农业潜能,才能更好造福农民。面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严重阻碍着农业发展问题,村庄治理能力与治理机制、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方式与土地效率、农产品生产经营与市场化组织等,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村庄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框架下,东斟灌村围绕集约化高效经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有序进行土地股权化流转,办家庭农场和种植园区方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组织高效农产品种植,呈现出民富村强、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这个村治理方式的探索表明,今天的“三农”问题,虽然不再有“大包干”之类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一些“不起眼”的为民服务项目和措施正是现代村庄治理的基本要素,他们创立的小农场、小园区以及小金融和产品安全保障体系,蕴含着新农村发展的希望和农民从温饱迈向小康的梦想,也是国家粮食、食品安全保障的源头。潍坊市主要领导驻点抓的东斟灌村经验,对当前村庄“两委”面对新情况、新变化如何增强服务能力谋求新发展;如何组织农民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如何推行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村民自治;如何把土地流转、宅基地使用、产品安全、计生、保障等村务,交给老百姓自我组织、自我处理和自我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展示了村庄治理科学化的路径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基本情况:4000多年前,这里是夏朝的12个诸侯封地之一,叫古斟灌国。今天的东斟灌村,距寿光市城区35公里,全村有586户、2073人,土地4486亩。这个村不毗邻城市镇区,享受不到城镇的辐射和带动,没有特殊资源优势,不靠近交通要道,无法借助物流集散和交通便利起步。就是这样一个无区位、资源优势的村,近年来,让问题倒逼治理,靠科学民主和群众路线,靠合理的资源配置,靠纯朴民风和辛勤劳动,通过村“两委”领办产业、土地、资金等自成体系的合作社,用治理“组合拳”搭建起了群众抱团发展、互帮互助、自我服务的平台,破解了村级治理发展的难题,靠“地里来地里去”的种植业,靠结合本地实情发展经济产品项目,过上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去年全村总收入5500万元,村集体收入7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万元,实现了民富村强,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东斟灌村经验的核心就在于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地位,把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交给群众,真正实施村民当家作主,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从而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1 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合作社:打造富民强村载体
作为寿光市东部边缘地带的东斟灌村,“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曾是这里千年来的真实写照。1993年前,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个村是一溜的低矮平房,两条土路连着村庄和田野;一茬小麦一茬玉米,一家三口忙到头,停留在温饱生活线上止步不前。农业转型迫在眉睫。经过发动村民反复讨论,由村“两委”牵头成立集体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全国到处都有,而东斟灌村的农业合作社则是整合分散经营,运作新型合作社经济实体。转型农业的集约经营表现出强劲的增收活力。 (一)创建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向“大而专”集约经营转变 1993年后,寿光市成为全国闻名的蔬菜大棚示范区,东斟灌建大棚种植黄瓜,群众尝到甜头。几年过去,收益却开始下滑。“种大棚就是为了赚钱,可黄瓜这些‘大路菜’种多了、利润就薄了,必须考虑种植转型,决不能让村民在黄瓜架上‘吊死’”。当年35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去潍坊潍禾农场时,第一次见到了质优价高的以色列五彩椒,他与4名党员干部带头试种五彩椒成功,为引导群众种植转型作出示范。几年后在全村普及,形成村庄特色高效种植业。 产品转型问题解决了,但新矛盾又来了。有些客户来村里收菜时,不给菜农现金,甚至5元1斤的彩椒最后成了2.5元。在大市场面前,菜农处于弱势地位,菜商欠款“失联”、砍价的坑人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菜农的种植热情。村“两委”发动村民讨论解决办法,注册资金106万元,成立了“寿光市洛城街道斟都果菜专业合作社”。从种子购进、管理技术培训、蔬菜安全监测到购销信息发布、钱款收支等,全部由合作社负责,实行收菜预付款制度,保障了菜农收益。 合作社建立了专门的销售市场,形成“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实行“合作社参与中介、客户与种植户买卖分离、购销钱款集体负责”的办法,保障了农业种植调整后继续增收。目前,该村优质彩椒生产基地达2700多亩,产品畅销北京、上海等城市,并出口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合作社的业绩显著,去年销售品牌蔬菜达4500吨,销售总额达2000万元。五彩椒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调查证明,农业合作社利于种植由“小而全”向“大而专”经营,生产、销售由“跑单帮”向“集中力量闯市场”转变,利于农民市场地位由“盲目性被动”转变为“组织化主动”。在农户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农民合作社,是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方式。 (二)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人地矛盾和土地流转障碍 集约经营高效种植业,原有的分散式承包成了障碍。国家土地政策规定,土地承包使用权30年不变,各地大都是按人口分,分散经营,这在当时对保护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加大对农业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干年后,这个村在实践中感到,“一刀切”的做法已不适合本村发展,分散承包已成为继续发展的障碍;同时土地“生不添,死不减”,会出现一家三口两人无地和四口三人无地问题,人地矛盾突出。调查数据显示,全村平均每年出生20人,迁入37人,迁出13人,死亡21人,年均增加人口23人。该村务工、经商112户,有70岁以上老人192人,有些村民因为年纪大或者进城经商、务工造成土地资源闲置,必须合理调配土地资源,必须解决人地矛盾。村支书李新生认为敢向问题“叫板”就能找到发展路径。他带领村干部、部分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土地流转,搞出适合自己的流转形式,入户摸底征求意见,一家家做思想工作,动员村民自觉将承包土地以股权形式入股分红。 东斟灌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全村4486亩土地用于办家庭农场和进入种植园区流转。2073名村民每人一亩地,以土地承包权入股,一亩地为一股,每年每股保底分红600元。另外2000余亩地作为集体股,由村统一调配,按需承包给有种大棚意向的村民,收益按集体60%、社员40%比例二次分红,一方面使村集体公益事业有了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维护了农民利益。 调查数据显示,全村有3498亩大棚,528亩林果,60亩玫瑰园,400亩麦田。种大棚374户,外出打工92户,经商20户。如一户3口,土地没入股前,每年种小麦、玉米收入不到1000元;土地流转之后,一年土地股权分红2400元。现在不愿意直接种田的农民,在村内合作社和外面打工,年收入均超过2万元,多则3万元以上,不种地收入却更高。土地流转后实现规模种植转型,全村发展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20个,规模种植园区6个。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认为:“随着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业规模化经营要改变‘人均一亩三分地’细碎化现象。如何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开展高效经营,同时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贬值、不流失,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创建资金互助合作社,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东斟灌村实行规模经营以后,资金成为制约发展瓶颈。一次性投资过大,导致资金紧张的农户很多,在“跑断腿”也贷不到款的情况下,“自救”可找到出路。2013年10月20日,村“两委”引导农民自发创立资金互助合作社,现已加入合作社350户,吸纳资金160万元,放出贷款130万元。村支书李新生说:“成立合作社,不仅救急有来源,还聚拢人心维护发展秩序,提升村民生产干劲。” 这种完全由农民自己出资、自己管理、自己使用的“会员制”资金互助合作小金融,以“惠民利民、发展生产”为宗旨,将农民手头多余的钱聚集起来,实行微利经营,存息与贷息由村民代表议定,以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吸纳,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放出,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合作社集体担保,不存在任何借贷风险,盘活了村内存量资金。合作社资金不图赢利,以贷定存,互助运营。村民反映:“村内钱村内用,大家知根知底,没有风险。”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潍坊市委书记杜昌文高度称赞该村“三位一体”的合作社联合模式从机制上解决了一个个“三农”难题。这个奇迹是可以复制的,正视问题并用心解决,实现强村富民的梦想,对每一个村庄来说并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