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 科技扶贫闯出好路子
------西南在线新闻网“走进贵州威宁试点”系列报道之三
【西南在线新闻网“走进贵州威宁试点”报道组 特派记者 李才武】“种药材真好,1亩折耳根的收入相当于5亩苞谷的收入,我们村家家都种中药材,年收入1万元以上的人家有400多户。”几乎来不及多想,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哲觉镇公平村党支部书记陈江冲口而出,告诉风尘仆仆赶到牛栏江畔“贵州源头”哲觉镇采访的西南在线新闻网“走进贵州威宁试点”报道组记者。
哲觉镇党政领导与人民群众“金水相生”。
群众是金,干部是水,近年来,牛栏江源头的哲觉镇党旗为什么这样红?当地干部群众告诉记者,全凭的是哲觉镇党委、政府有一颗富民心,开展“威宁试点”,时时处处与人民群众“金水相生”心连心。
充满梦幻和传奇的牛栏江,为贵州西大门的威宁带来无尽的传奇色彩。被当地人称做牛栏江源头的威宁县哲觉镇,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雨量较为充沛,森林覆盖率高达56.4%以上,特别适宜生态中药材的种植。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带领群众闯出一条科技扶贫致富的好路子。
谋发展 牛栏江源头党旗红
这就是记者在哲觉看到的“威宁速度”:近几年来,该镇中药材生产发展迅猛,种植户已达5600多户,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6个,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每亩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仅中药材一项,全镇年总产值达1个亿左右。
“今年,党委政府结合发展型党组织活动的深入开展,采取‘党委举旗、党员带头、支部引路’的方式,紧紧围绕‘抓发展、促增收’、这一核心任务,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让老百姓在土地上最大限度受益。”该镇党委书记兰洪贵如是告诉西南在线新闻网“走进贵州威宁试点”报道组记者。
中药材在哲觉镇已有10年的种植历史,但一直以来主要以老百姓自由种植为主,数量少、规模不大,许多品种的数量达不到外地客商的要求,只能卖给本地的小商贩,价钱上不去,致使产品附加值低。为改变这种现状,哲觉镇成立了“特色产业发展党支部”“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组织”,由党委副书记张波亲自挂帅,主抓中药材发展。
哲觉镇党委政府领导带领致富能手到中水镇考察学习
事业成败的关键在干部,改变哲觉历史以来的贫困,关键更在干部身上。为发展好中药材产业,该镇通过以村支部为主体的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引领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机关干部联村帮户,以深入“四帮四促”为抓手,实施“1122”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哲觉镇要求1名领导干部定点帮扶指导1个村民组,重点扶持2户贫困户群众发展特色产业;1个党支部培育2户10万元以上的特色产业种植大户,1名党员村干部自身发展2亩以上产业、同时指导帮扶20户群众发展产业。
2013年,哲觉全镇种植中药材2万多亩,其中魔芋2592亩;百合3316亩;半夏1663亩;白术340亩;折耳根3359亩;党参1395亩;金银花、桔梗、天麻等其他中药材7000多亩。仅中药材一项,人均产值预计达3000元左右,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该镇的重要支柱产业。
给群众一个聪明的大脑 一双挣钱的手
“半夏防瘟的克星是多菌灵,魔芋最怕的是软腐病,百合要少施化肥……”面对记者,谈起中药材种植,营坪村村民孔得原讲得头头是道。其实,这仅是哲觉镇党委政府“给群众一个聪明的大脑, 一双挣钱的手”的一道缩影。
谋发展,牛栏江源头春潮涌。为做大做强中药材种植产业,确保药农增收,哲觉镇积极引导群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切实加大培训力度,为种植户提供技术保障。为此,镇上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制作光盘1000多张,免费发放给药农观看,老百姓在家里就可以学到种植技术。
2010年6月份,哲觉镇大面积半夏出现“瘟病”,种植户束手无策,面对病情,该镇远教办人员积极深入田间地头,拍摄录像带和图片通过网络传给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寻求技术帮助。九三学社江苏省委收到资料后,第一时间与江苏农业大学中药材专家王康才教授联系,两日后,王教授传到哲觉镇远教办邮箱,6月14日,该镇远教办人员在公平村站点组织授课,各村半夏种植大户和种植合作社共78人参加了种植技术培训。会后,种植户对症下药,控制了病情,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
2011年3月,该镇邀请安徽省亳州市亳贵药业有限公司党参栽培专家在大桥村就党参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授课,受益农户305户。
据了解,2011年7月份,该镇又邀请了云南省镇雄县农业局魔芋种植专家来到该镇的田间地头,对中药材种植户进行“充电”,受益农户800多户。
牛栏江源头春潮涌
政府牵头跑市场打破销售瓶颈
牛栏江水养育了贵州源头的哲觉人,在哲觉镇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一心为帮助他们过上富裕美好生活的哲觉镇政府,是他们心中永远温情的牛栏江。“现在的折耳根价格低,种了心里真没底。”2011年,哲觉镇公坪村种植大户张勇面对地里滞销的 4 亩折耳很是忧虑。面对群众陷入的窟境,哲觉镇镇党政班子深入调查研究,一方面组织干部职工想办法、出点子;一方面下村帮群众找原因,与群众结对子,为群众找销路。经新闻媒体牵线搭桥和在市农委的关心支持下,滞销的折耳根已有11车次 33 吨到毕节洪南蔬菜批发市场,与商家形成了长期的合作意向,开辟了一条销售渠道。一夜之间让当地折耳根批发价提高了 3至4毛,折耳根每亩均增益价1500至2000 元。仅此一项,该镇滞销的 400 余亩折耳根增收近 70 余万元。
“政府告诉我一些老板的电话,我去年发到昆明、贵阳、六盘水、曲靖的折耳根有300多吨,发到江苏、昆明的百合有100多吨”当地药材收购商吴长品如是告诉记者。
这种场景是哲觉干部职工的家常便饭
针对销售渠道问题,哲觉镇党政办公室在“贵州农经网”“药通网”注册发布供应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接到询问订货的信息20余条,办公室信息员又把它反馈给合作社,为砸破销售瓶颈,打开了一条网上信息通道。
为民辛苦为民忙,镇长许如雄还亲自带领相关人员跑到江苏,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的大力支持下,与南通精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合作意向。
“现在,我们在昆明、毕节、昭通都有销售点。”兴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姬兴茂告诉记者。
科技种植示范
“随着福建、安徽、湖南、江苏、云南等药商前来签订中药材收购合同,目前,我们镇中药材发展势头良好。未来几年内,我镇打算建一个冷库,建一个小型加工厂,让中药材最大程度发挥效益,把国药之乡的品牌做大、做强。”哲觉镇镇长许如雄介绍说。
在贵州威宁哲觉镇,西南在线新闻网“走进贵州威宁试点”报道组记者看到了当地政府带领群众发展的“金”,也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牛栏江水般的温情之“水”。“威宁试点”,怀着对各级党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牛栏江源头因有了这种温情而益发美丽,光彩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