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会认知存在明显分歧 转基因在中国亟待权威正身
“听说转基因食品好像对人体不太好。”
“有一些危害可能还是想不到的吧。”
“安全这种东西很难说,有的数据是理论数据。实际上应用下来,现在看不出,要几代人以后才能看得出问题。”
“国外的话,例如美国其实就有一些案例了,还是蛮科学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对转基因的研究已有十多年历史。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转基因”依然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迄今为止,虽然我国实验基地里的转基因水稻已达到应用水平,但国家仍未放开转基因水稻的种植和推广。普遍认为,制约转基因食品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对于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担忧。
那么,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表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有定论。“首先从理论上讲,转基因只是传统育种的一种延伸。转基因的育种能精确地把我们非常了解的一个基因拿出来,转移到另外一个生物去这样来改造生物,它比传统育种更精确。第二,转基因食品上市以前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评价,比如说毒理学的,致敏学的、致畸形的等等。没有哪一种食品像转基因食品这样受过如此严格的和挑剔的科学评价,所以转基因食品上市十多年来从来没有一起安全事故。”
像罗云波这样支持转基因的专家不在少数。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曾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同一时间,转基因大米试吃活动也在我国多个城市展开。然而,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时发现,专家密集的推广对于打消民众忧虑效果不明显。
“专家经过实验调查的,有结果的,应该会相信他们。”
“专家比较多,有的专家这么说,有的专家那么说。只能凭自己感觉辨别。”
“最好他(专家)自己吃一下。”
“有时候专家说的不是真话,是为了利益。”
目前,农业部网站上刊登有我国已经发放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及其种植情况。然而,鉴于转基因技术的复杂性,民众似乎渴求更多的权威发布和解释。例如近段时间,有研究人员使用小白鼠、猪等动物进行转基因食物安全性实验受到网友吐槽,怀疑其权威性。对此,农科院生物所所长林敏表示,实际上,有关部门已使用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评价机制进行检测,足以保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针对转基因食品,国际的共识是,对已经产业化的转基因玉米、大豆、油菜等可食用的转基因作物,现有的评价技术系统就足以对作为食品的转基因作物和饲料进行科学评估了。所以说目前国际上已经产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和欧盟虽然不种,但是他们大量进口用于食品和饲料,他们进口的这些转基因食品和饲料都不做(例如)目前国内由于民意炒起来的猴子实验等测试。”
林敏还强调,目前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防范和风险管理科学有效。例如我国对“转基因”食物的标识制度是全世界最严的,这有利于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全球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美国和加拿大,它就不标,它认为转基因食品和现在的传统食品是等同的。那另一方面,标识了并不等于不安全,只是表明这是转基因食品,你可以有选择权。基于这种考虑,欧盟和日本采取定量标识制度:就是当转基因成分含量大于5%或者1%,我就标识。而中国才是最严的标识制度,因为我们采取定性标识。就是我们有一个目录,例如转基因大豆油只要在目录中,不管你含量多少你都要标,这是有法律规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