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术 家 ![]() 王猛仁,一九五九年六月生于河南扶沟。河南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口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书法艺术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书法》“书苑撷英”栏目、《中国书法》“书坛中青年”栏目中有过专题介绍。先后随中国文联书画家代表团、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书展。应邀出访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书法艺术交流。 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第二十三回中日书法家自作诗书展、中韩书法家作品大展等。编辑出版当代书法家系列丛书四十余部,著有《养拙堂文存》(九卷),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作 品 欣 赏 ![]() 草书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37cmx70cm ![]() 草书 《杜甫·晚晴》 137cmx70cm ![]() 草书 《李白·客中行》 137cmx70cm ![]() 草书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137cmx70cm ![]() 草书 《陶渊明·归园田居》 137cmx70cm ![]() 草书 《王维·终南山》 137cmx70cm ![]() 草书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37cmx70cm ![]() 草书 《一片半江联》 137cmx30cmx2 ![]() 草书 《元好问·杏花杂诗》 90cmx70cm ![]() 行书 《古人诗二首》 137cmx70cm ![]() 行书 《古人诗三首》 137cmx70cm ![]() 行书 《看遍醉清联》 137cmx35cmx2 ![]() 行书 《刘禹锡·陋室铭》 137cmx70cm ![]() 行书 《事到民从联》 137cmx28cmx2 ![]() 行书 《贪看不知联》 137cmx35cmx2 ![]() 行书 《唐诗二首》 137cmx70cm ![]() 行书 《万里五云联》 137cmx35cmx2 ![]() 隶书 温庭筠《利州南渡》 中堂 137x70cm ![]() 隶书 古人诗三首 中堂 137x70cm ![]() 隶书 金农《画梅》 中堂 90cmx70cm ![]() 隶书 赵显宏《中吕·洞庭芳》 册页 50cmx660cm ![]() 隶书 郑板桥 常如定欲联中堂 137cmx70cm ![]() 隶书 古人诗二首 中堂 137cmx70cm ![]() 隶书 李白《过崔八丈水亭》 中堂 137cmx70cm ![]() 隶书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中堂 137cmx70cm ![]() 隶书 李商隐《无题》 斗方 70cmx70cm ![]() 隶书 《笔底诗中联》 137cmx35cmx2 ![]() 隶书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37cmx70cm ![]() 隶书 《林静山深联》 137cmx35cmx2 ![]()
隶书 《刘禹锡·陋室铭》 137cmx70cm
![]() 隶书 《柳永·望海潮》 137cmx70cm ![]() 隶书 《每逢不信联》 137cmx35cmx2 ![]() 隶书 《梦中醉里联》 137cmx35cmx2 ![]() 隶书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 137cmx70cm ![]() 隶书 《唐诗二首》 137cmx70cm ![]() 隶书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137cmx70cm ![]() 隶书 《无语有诗联》 137cmx35cmx2 ![]() 篆书 《身若心如联》 137cmx35cmx2 ![]() 篆书 《诗林翰苑联》 137cmx35cmx2 创 作 小 记 王猛仁 晨起。初秋。 怀着坚韧、执着、敬畏和不舍的心情,断断续续、或早或晚,耗时两月,终于完成了这本书法专集,以此纪念即将到来的59个春秋。 就书法而言,我的确不是一个功力型,或者叫大器晚成型的书法家。平日写字,只凭感觉,凭兴致,凭着对美的一种鉴赏或评判,经过认真把玩、用心品味之后,立身修德而不违正道,心有所笃而自有本末的所谓性情类书家吧! 我的行书,多以“二王”为基调,并参以时人笔意。初看起来,有时筋脉相连,意畅笔融;有时疏密有致,逐势瞻颜。试图避开当下书坛的匠人之气,不断探索起笔与收笔的方圆并施,即:横则正,竖且直。在不同风格的作品里,既见格局,又见神采,以传古人之正法也。 我的草书,偶而为之,却较少示人。在某些书友看来,我的草书更符合我的性情,我的审美。有收有放,有纤细有柔软,有力度有美感,时有王铎、怀素笔意,视笔取势,直截向下,意趣兼顾,笔锋来去之际,依稀可见北碑之气息。尤其在个别字的长笔划处理上,既能亦步亦趋,又能自出机杼,以此凸显自己作为一名“诗人”的某种艺术雅韵吧! 我的汉隶,或许是我的长项。三十多年前,我就以汉简味较浓的隶书确立了自己的基本面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仅有一份《书法》杂志,系上海书画出版社创办。在无锡服役期间,我是读着这份刊物渐渐认识“书法”二字的。1986年到文联工作后,作为周口的一名书法作者,隐约记得我是第一个在该刊发表作品的,是隶书。不久,又是第一个上该刊“书苑撷英”专栏的。至此,我的作品频频见诸专业报刊,《中国书画报》头版专题,《青少年书法报》头版头题,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在“书坛中青年”专题介绍,还有《书法导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等都曾介绍过我的书法艺术。这些,一一成了我今生不可忘却的美好回忆。 收入拙集的作品,无论涉足大字小字,无论内容或多或少,无论以何种书体创作,似乎潜藏着汉碑的意态风神,似乎残留着汉碑的某种基因。写隶对我来说,感觉比较得心应手,我的成长与进步,我的成就与荣誉,恐怕多是汉隶的赐予。 我之所以喜欢书法,甚至当年对武威汉简情有独钟,可能与我青年时期生活的环境和地域有关系。周口是历史文化资源大市,文脉丰厚,名胜古迹甚多,浩渺广阔的黄土地,让我有了一个博大而疼痛的灵魂。加之老子道家文化的濡染,铸造并培育了我坚毅、刚强的性格,以及朴实、正直的品质,有了对艺术的沉潜、迷恋与敬畏。 时人写隶,很少有人能写出有感染力、有冲击力、有影响力的作品,能在隶书上取得大成就者却为数寥寥。每天晨起,我坚持看书写字,品茶读诗,对各种汉魏众碑博涉约取,遍览兼融,将众碑之长之法,予以变通、整合,以大篆取势,以汉隶入形,并化为己有。有不少人在隶书的追求中,刻意制造那种刀刻斧凿的效果,好多文字应有的美感与寓意丢失了,破坏了书法艺术固有的正大气象,对此,我是不赞赏的。 书法,是一门易进难出的行当。不穷其一生之力,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很难成就一家一派的。今天,我只是在书法的实践中找到了一点以古为徒、探索灵性书写的一条新路。尽管还有瑕疵,还不那么成熟,还不那么完善,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的作品还有不少有待充实、改善、修正、提高的空间,我会藉此加倍努力,并甘愿为此付出宗教般圣洁的感情。 我自认我的书法是平和的,我的生活是充实的。一首诗,一幅字,一个人,前方总有我们默默前行的身影,慢慢的,我们都会被清晨的雨珠擦亮。好在是,我没有辜负中原的壮丽山水,我没有辜负家乡的父老乡亲,我已将我的奋斗、成长、历练、荣辱得失以及静逸淡泊之气,深深地注入到我的灵魂之中了。 在展览泛滥的今天,“形式主义”比比皆是。“奇、怪、丑”一统天下,走关系、走捷径、趋炎附势者相仿成风,真正具有端庄、大气、唯美、中正,富有内涵和文化积淀的作品,则被“束之高阁”。这是书坛受社会浮躁影响、追逐名利的一种不良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风起时,有落叶走动……在我守望的季节里,艺术会真的越走越远么? 想当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去躁、去浮、去功利、去媚俗,重内蕴、重修为、重品德、重学问。古人云:文以载道,仁者无敌。那些在历史上彪炳千秋的书法大家,无一不是贤者、德者、智者和勇者。他们将之作为继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一生相守,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一代大师。 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很好地继承先贤的这一优良传统,还要精心锤炼自己的书法艺术,积极地以自己的艺术服务于人民,贡献于社会,不负这个伟大复兴的时代。 艺术是美的。我们要认真地、细致地、精致地、轻言细语地、毫不夸张地挖掘美的元素,享受美的欣喜与愉悦,润物细无声地将这份欣喜与愉悦传递给每一位心仪书法的朋友。 夕阳西沉。 远处一抹炊烟升起。一股凉风自西向东吹来,且有少许白发舞动,这抒心、恬适的一幕,让人思绪万千。 多少年来,人间沧桑如朵朵流淌的白云,转眼不见踪迹。只有那些从岁月深处流淌的声音,时时在耳边回荡着,召唤着。 回头一望是故乡。 没有任何人可以掠走我对家乡的梦想。朋友与亲情永不消逝,书法与诗歌青春永驻。这些,想必都会永久地驻扎在心灵的土地上,在我幸福、困惑与无助的眺望中,飘荡着不舍的眷恋。 停下笔来,心,如此浩淼,如此空旷。我的诗书,正一手握住蓝天,一手抓住大地,在我最初生活过梦想过的地方翱翔;而我的思绪,却在久违的灵魂的栖息地,唱着经久不衰的歌谣。 窗前,仿佛又有雨声响起。 这些,想必就是清晨即兴创作时滋生的最初的记忆,以及此刻最真实的情怀。 丁酉初冬于养拙堂 王猛仁:13939497998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