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值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我们刊发中国虚拟仪器之父,被誉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物理学家之一,著名科学家应怀樵的传奇人生以及闪耀中国式核心智慧的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制造一切”的创新成果及其引领产业变革的突出贡献,希望对我国产学研各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开拓新时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借鉴。
特约记者 王镜榕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这是一次智能革命,智能社会即将来临。”作为置身这场变革中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虚拟仪器之父应怀樵饱含激情的语言中更蕴藏着一份特殊自信的力量。 “从2017年起中美两国又站在‘人工智能’和‘软件制造一切’的新时代起跑线上。”在应怀樵看来,人工智能和“软件制造”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两个核心发动机。而中国科学家在此领域享有先天优势。回首人工智能AI与“软件制造一切”的发展简史,应怀樵指出,中美科学家在AI与“软件制造一切”的相互关系可谓“异曲同工,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贡献中国核心智慧 ——“软件制造一切” 作为中国虚拟仪器领域时代拓荒者,应怀樵被舆论誉为离诺奖最近的中国物理学家之一。事实上,早在1973年应怀樵就开始自行尝试用数字计算机的软件数字积分和DFT取代传统硬件模拟积分和频谱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于1979年获得成功。同年,他原创性地提出虚拟仪器的核心概念——“软件制造仪器”,比美国提出相似概念早了七年。嗣后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应怀樵保持了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科研优势。1985年应怀樵提出卡泰仪器(计算机采集测试分析仪)将试验室拎着走的理念变为现实,创新并滚动推出DASP(达世普)大型软件包;2009年他提出云智慧仪器和云智慧时代的概念,并成为现实;2012年他提出“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制造一切”的新概念,全面研发完成及实现虚拟仪器库和移动试验室的强大功能。探索形成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DASP虚拟仪器库——振动噪声、模态分析移动试验室新技术”成果,该系统含有130多项原创新技术,有20多项居国际领先水平。 应怀樵指出,中国人自主原创概念“用软件制造一切”,定义一切,管理一切,与AI的理念和思想“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而对于该成果的深刻意义,香港《文汇报》曾指出:“软件制造仪器”将有助于节约地球资源,节省能源,材料消耗也可大幅削减,这项发明虽然只有35岁,已经使人类受益匪浅。该报指出,软件制造一切,定义一切,重构未来的云智慧科技时代将使21世纪进入新工业革命的云智慧科技时代,它像2009年诺奖得主高锟教授的“光纤通信”引发通信革命,像2014年诺奖得主“赤崎勇”“中村修二”的蓝光LED引发照明革命一样。 “‘人工智能’和‘软件制造一切’是这个时代最著名、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它们不仅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展,而是整个生命创始以来最重要的发展。”对于这项核心成果的原创性贡献,《中国科学报》曾报道指出:“烈火中永生的哥白尼打破神学的诅咒;超越时光的爱因斯坦让宇宙不再遥远;苹果树下的牛顿使我们明白人不会掉到太空;虚实转换的应怀樵拖着孱弱的身躯誓让‘软件制造一切’。”并强调,应怀樵的杰出贡献,将使“‘软件制造一切’与‘日心说’、‘相对论’、‘万有引力’相提并论,使一个中国人和三个外国著名科学家相提并论,这将是中华民族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杰出的贡献之一。” 面对未来,应怀樵满怀信心地表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精神与战略智慧,东方所倡导在全球体系内积极培育高科技术与市场的开放生态,扶持与包容更多战略合作伙伴。“这样才能让AI技术和‘软件制造’技术造福更多国家,惠及全人类。共同争取合作共赢人工智能和‘软件制造一切’时代的到来,让AI和‘软件制造’新智能的科技时代(智能社会)早日来临。” 肩负伟大使命开辟产业报国新时代 肩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应怀樵的学术人生可谓见证并折射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风雨历程。1941年7月,应怀樵出生于浙江绍兴,这里人文底蕴深厚,近现代以来,涌现出革命志士秋瑾、文学巨匠鲁迅、大教育家蔡元培、科学家马寅初等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在蔡元培曾担任校长的小学里,应怀樵接受了优良的启蒙教育,奠定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1959年,应怀樵考入浙江大学,就读于工程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不久之后,应国家发展需要,被调整到数学力学系应用力学专业;196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铁道科学院,致力于高速列车风洞课题研究,并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学习;1965年他参与了我国西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爆炸防护工程研究,学习原子弹爆炸测试技术,接触了振动噪声和频谱分析;这之后,他又学习了数字计算机和信号处理分析,专业涉及振动和频谱分析,成为中国虚拟仪器研究的拓荒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应怀樵拿出全部家当(300元) 于1983年与同仁开创了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33载不懈耕耘,历经三次中风、四次心梗,始终无悔地站在科研第一线,他和他的团队数次攻克国际技术难题,共取得131项创新技术,使得我国虚拟仪器研发从一般低精度档次仪器跃入高端高精度测量仪器世界领先水平。 几十年来,东方所自主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天航空等多个部门,先后参与完成火箭、长三、长五、长七及神舟飞船发射平台,大桥、高铁、地铁、核反应堆、核电站、水坝及大型建筑和设备等上百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测试,产品累计销往2000多家用户,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更打破了此类仪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节省数亿美元外汇。若在国内全面推广,其经济价值按我国2007年仪器产值估算,按软件取代硬件30%~50%计算,每年将产生600多亿到1000亿元/年的巨大价值,将为促进技术变革和推动新兴产业形成,造福国计民生发挥重大作用。 让创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按照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第一步到2020年,AI总体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第二步到2025年,AI基础理论重大突破,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AI的创新中心,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基础。 应怀樵告诉记者,要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接力奋进,更离不开自主创新意识的传承与弘扬。事实上,早在2006年3月6日,应怀樵就将中国的传统24节气中的“惊蛰节”设为东方所创新节。建所之初他就提出“创新、勤奋、坚持、自强、爱国、敬业、诚信、和谐”的十六字座右铭;提倡“高、大、深、快、善良、务实”的“玻尔所”精神及“坚持真理、自由讨论、互相尊重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为打造一流创新人才梯队,几十年来,东方所不断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力学所等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指导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三十余名,他本人还兼任浙大、西交大、北邮、江苏大学、合肥工大、华北电大、华中科大、东北大学等八所高校的教授,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急需高端专业人才。东方所的研究团队也扩大到近百人,拥有博士、硕士数十名,成为虚拟仪器领域一支中坚力量。 近年来,应怀樵更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奔走呼吁将“惊蛰节”上升为中国人的创新节,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向国家相关领导人写信建言的同时,亦通过主流媒体发“将‘惊蛰节’设为国家创新节”的倡议。在他看来,惟有将创新意识内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才能为中华民族的盛世崛起提供生机无限的雄伟根基。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