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造化在胸,水陆兼程 记著名民居画家沈向然) 中国传媒联盟 据 共工网 讯 (记者 钟卉 通讯员 喻惠婷 邓丽娟) 10月24日,著名民居画家沈向然早年学习水粉西洋画,上世纪90年代顺应环境转攻国画,国画主要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几大类,其中山水画是集大成者,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儒家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道家老子曰“大道至简”“大色无色”。 正如山水画“寄至味于淡泊”,泼墨则实得“逼真而神境生”,留白又虚得“空灵皆成妙境”。沈向然所画的就是山水,可上海滩画山水者数不胜数,若要从中脱颖而出,难于登天。而此时,沈向然内心还没有一个真正系统的绘画目标,作品也不免有些随大流成分。 后来,在王劼音等前辈的提示下,他开始专攻建筑,尤其以中国特色民居建筑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任伯年那样的全才太少了”,沈向然深知若非天赋异禀是不可能成为全才的,于是坚持“精于一”的艺术目标,把古民居作为毕生所要精益求精的描绘对象。 其实,全国画民居者不乏其人,但他们都有一个缺陷,即地域局限性。沈向然反其道而行之,绝不将绘画题材局限于上海民居,而从全国民居入手,力求整体性、系统性地表现中国民居。 “全方位反映恰恰是现在国内较缺乏的,若能在此基础上打造一系列精品力作,也算是我的一点微薄贡献。”沈向然笑称。 中国画的深度和广度需要中华文化的支撑。 艺术的追求本质上仍是文化,所以艺术家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文化价值。 因而,“从文化入手”便成了沈向然民居画的出发点。他对于自己所绘题材要求很高:一是建筑特色,二是文化底蕴。两者缺一不可。 建筑依据环境而生,又离不开当地文化的浸润。 他认为有特色的建筑物才值得被用画笔记录下来,作为时代的一个标识流传下去。但光有特色也不够,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筑若是只为投巧而无实际文化意义,则也没有再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呈现的必要性。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建筑群,画家在作画时不光要表现这些各有特色的建筑群,还要深度探寻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有真正有审美价值的东西。因而沈向然常选取明清民居为创作素材。 这些古民居一般至少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久的甚至可追溯上千年。 它们基于历史的沉淀,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各有各的唯美与沧桑。 目前,沈向然已经游览过很多中国特色民居建筑群,如:客家土楼、陕北窑洞、西南藏居、开平碉楼、皖南山村、山西乔家大院、湘西吊脚楼、周庄、乌镇等等。 多次走访,多次采风,每次去都有不同的体验,第一次去是一种感受,第二次去是一种对话,第三次去是一种交流。 沈向然在创作中努力表现民居厚重的历史,同时又不至使它脱离现代审美趣味,绘画技法上既学习山水画的章法,又融合现代意识将固有程式打破再行重塑: 或采用西式透视法以二维视角构图,线条纷繁而不杂乱,粘连而独具自我;或以马赛克式块状填色营造三维立体效果,凸感逼真; 又或以现代油画为标杆,讲究色彩与生趣的互融; 再或变更古代山水过于突眼的皴法,使山水蒙蒙如雾都; 甚至还有些以钢笔速写的形式创作而成……其画源于真实,又高于真实,不刻意求于形神之法,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往往笔墨点点,纵横恣意。笔法虽多,却又张张意趣生动,特殊中含着属于沈向然个人的统一性。 沈向然笔下的民居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整体的意境,鳞次栉比的房屋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白墙黛瓦,钟灵毓秀,历史的沉淀在其中缓缓流动。 沈向然以古民居建筑群为主要表现对象,把能凸显古民居特色的各个部分重新整合、穿插,利用色与墨相互交融的清润和饱和突显古民居的淡雅和空灵,使之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而在光与影的运用上,他不再固守中国画的古拙沉着,而将西方绘画中的光影艺术与中国画中的笔情墨趣相融合,注重建筑的内在结构和明暗关系,令纸上物象呈现出明与暗、厚与薄的层次感 与立体感。且选用分明且多变的色块进行填充,处理好过渡的同时,也令画面呈现出满含一种独属现代的“清、新、雅”。 沈向然融中西绘画技巧一体,在中与西的兼容中找到了平衡点,其作品塑造了一种幻觉与理想的自然和谐,给人以一种全新的勃勃生机。 除了这些各有特色的民居之外,沈向然也常以中国水墨画画法描绘现代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物。如上海世博会召开之时,他得知在世博会结束之后大部分展馆都要拆除,内心不免惋惜。在世博会举行期间,沈向然曾前往场馆写生多达三十余次,将世博会场馆全部纳入了他的画册。 这批画作,其主题之鲜明,内容之完整,无出其二。也正是这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使沈向然成为上海国画界名副其实的极具个性且有影响力的民居画家。 沈向然认为中国书画院上海院的发展方向不在于人多,但要做到老中青三结合。 老一辈是镇院之宝,起传帮带的作用,理应敬重;中一辈是中坚力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加快拓展;青年艺术家则是储备力量,要挖掘培养。再加上一个有朝气、肯吃苦的艺术家服务团体。至此,书画院基本框架就架构完毕。 这其中,书画院可将重点放置在中青年一代。 以“人品”为杆,辅以“才艺”,挑选一批有潜质的中青年艺术家,再由现有艺术造诣深厚的老艺术家们带动,将未来的书画院打造成汇集人才的精品画院。 其次,书画院每年都要出一些精品活动,打响品牌知名度,扩大中国书画院上海院在上海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实现画院和艺术家双赢,同时也推动中国绘画艺术的进一步繁荣。 中国传媒联盟 纠错QQ:2230587892 (责任编辑:海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