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据 国际书画艺术网报道据中国网河南讯 :7 月8日黄宾虹珍品惊现河南。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为贡生,曾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1907年逃亡上海,之后任编辑、记者,并在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任教授。1937年赴北平,任北平艺专教授。1948年回杭州,任国立艺专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90寿辰时,夏衍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家属将其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一万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四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现在杭州栖霞岭建有“黄宾虹纪念馆”。
“ 浑厚华滋绘自然,浓笔重墨天地宽”。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有“北齐南黄”的说法,“南黄”指的就是一代宗师黄宾虹。他喜欢用焦墨与浓墨,并总结出了“五笔七墨”的独特山水画风,是一位承前继后的山水画大师。在文字学、金石学、考古学等方面广泛涉猎,花鸟画境界超凡脱俗,书法成就非凡的学者型艺术家。其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融化古今、造化天地的几个阶段。他非常注重研习传统,以“明人”入手,直追“唐宋”,强调山水画“浑厚华滋”的特质和韵味。其作品语言高度抽象化,笔墨功力浑厚隽永,意境高超博大,淋漓磅礴,兼具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代感。其画作脱离了“利气、俗气、习气”,是真正的纯艺术之作,很难被当时的社会和常人所理解。他自己也曾说:“我的画要过几十年后才能被人识得。” “ 浑厚华滋绘自然,浓笔重墨天地宽”。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有“北齐南黄”的说法,“南黄”指的就是一代宗师黄宾虹。他喜欢用焦墨与浓墨,并总结出了“五笔七墨”的独特山水画风,是一位承前继后的山水画大师。在文字学、金石学、考古学等方面广泛涉猎,花鸟画境界超凡脱俗,书法成就非凡的学者型艺术家。其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融化古今、造化天地的几个阶段。他非常注重研习传统,以“明人”入手,直追“唐宋”,强调山水画“浑厚华滋”的特质和韵味。其作品语言高度抽象化,笔墨功力浑厚隽永,意境高超博大,淋漓磅礴,兼具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现代感。其画作脱离了“利气、俗气、习气”,是真正的纯艺术之作,很难被当时的社会和常人所理解。他自己也曾说:“我的画要过几十年后才能被人识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说:“无知者,看轻黄宾虹;学养不足者,看不懂黄宾虹,皆不足论。较有水平的画家和史论家,说是能看懂黄宾虹,也不过看懂大概,或者只感觉到他的伟大而已。”因为他的书画文化含量太重,审美历史感太苍凉。看懂他的画作需要人生阅历、文化积淀、美学修养等诸多因素沉淀。如果不对黄宾虹进行深入研究,可能不清楚黄宾虹的事;如果不对美术史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性研究,也不可能读懂黄宾虹。在黄宾虹看来,中国画的精髓及中国艺术的民族精神就体现在笔墨精神上。他出生在清末,那时正是“金石入画”对传统笔墨形成冲击的时期,黄宾虹就是在这股文化思潮里面出现的,他的艺术核心也就是自然是笔墨,山水画意境的塑造是中国山水画自唐宋以来的传统。至明代吴派以近尾声,从董其昌“松江派”前后开始“重笔墨,轻丘壑”的笔墨精神就得以倡导,而黄宾虹正是在这一思潮中达到了石涛都末企及的高度,黄宾虹的伟大就在这里。 黄宾虹的笔墨究竟好在哪里?笔墨在黄宾虹这里第一次以点子相积的独特手法出现,做到了笔墨彻底交融,难分彼此的浑融境界。到其75岁时,他的笔墨已达到整体浑厚苍茫而又笔笔清疏,墨象变幻极尽丰富之能事的地步。你随便拿一个瓶盖大小的面积去卡在他画作的局部,每个局部都有极为丰富的笔法、墨法变化,是笔又是墨。是笔法又是墨法,这种复杂性前所未有。 故王伯敏称黄宾虹为“墨神”,潘天寿评其:“孟轲云‘五百年间必有名世者’吾于先生之画学有焉。”傅雷感慨说:“近代名家除白石,宾虹二公外,余者皆欺世盗名。”足见黄宾虹艺术境界之高深。 大道返朴,大美归真。纵观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史长河,所有大家非儒即道,非道即禅,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观就是在这些传统哲学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这些哲学思想在黄宾虹身上体现地更为根深蒂固,他从小熟读经史,七岁就熟读《论文解字》,稍微年长后对先秦文化就有精深研究,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以后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黄宾虹的山水深受老庄哲学影响,黄宾虹引用老庄哲学的话说:“学画者不可不读老庄之书;论画者不可不见古今名画”。黄宾虹的“白”与“黑”也源于道家的太极图。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在中国人心目中,黑是实,白是虚,黑是一切,白则是空灵。提及黄宾虹,人们会以“黑宾虹”与“白宾虹”对其创作进行划分,且多数人认为“黑宾虹”时期更能代表其艺术成就。查遍历史档案,遍观黄宾虹的传世作品、能够看到的史料习惯上以黄宾虹八十岁为分界线,之前出现的用彩作品命之谓为“白宾虹”,之后以黑为主的作品为“黑宾虹”。但“黑”“白”宾虹分水岭代表作品是什么?学术界没有定论。“黑白”分界是渐变?还是突变?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近日,笔者在朋友转送的《传奇集珍》拍卖展前宣传资料中,惊奇发现了一组黄宾虹79岁时的八屏山水。通过多方联系,几经辗转,在郑州黄河迎宾馆终于见到了真迹。在现场笔者有幸见到长期从事黄宾虹书画艺术研究的中国书画艺术收藏鉴定中心副主任耿文敏先生。他认为:“该组作品是目前唯一见到过的黄宾虹八屏山水巨作,黄宾虹“五笔七墨”的绘画特点在该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画面大气磅礴,笔墨酣畅淋漓,更难得的是该作品有上款,二人关系甚笃,深交几十年,时有诗书倡酬。壬午年(1942年)春节前,黄宾虹先是两幅古画被日本浪人所抢,夏初又因拒绝出任北平美术馆馆长被日军拘捕,后经多方营救方才脱险,此时其二妹病逝于浙江金华,面对祖国山河沦陷,痛失亲人的悲痛,他借用画笔,用浓墨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和对民族觉醒的呼唤。虽然大好河山被日本侵占,但他坚信一定会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怀着这种心情为后人留下了这组山水巨作,促成了其画风转变。成为黄宾虹先生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墨宝。细听耿文敏先生独道见解,笔者才真正领悟到李可染先生对黄宾虹的评价:“中国山水画三百年来,唯黄宾虹一人而已,三百年后,黄宾虹的地位会更高”的真正内涵。(史刚营 黄海涛 ) (黄海涛系中国书画家书社总编) 中国传媒联盟 纠错QQ:2230587892 (责任编辑:梦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