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联盟 据 鲁网新农村1月31日讯(记者 马立瑜)他自幼受家庭影响,酷爱书画艺术,其学生时代便崭露出非凡的绘画才能。他做过中学美术教师,后来又考上青岛教育学院艺术系,在一批名师的指导下,接受了严格系统的中西画训练,也因此成为为数不多的基本功全面扎实的学院派画家。他就是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于国辉。
著名山水画家于国辉近照 毕可湖 摄
1989年于国辉作为美术编辑被调到了原崂山电视台,却干上了记者,这一干就是16年。长期的记者生涯,让他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也有机会亲近大自然,这些宝贵的人生阅历对丰富个人艺术素养、开阔眼界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于国辉离开紧张繁忙的新闻战线,调进城阳区政协工作。在接下来的9年时间里,他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于国辉自号勤墨斋主人,有自我激励于砚田中勤奋耕耘之意。年复一年,无论身处哪个领域,他都做到了笔耕不辍。上世纪80年代,于国辉刚成家立业,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吃饭住宿都在里面,几乎没有作画的空间。他白天上班,晚上就在地上铺块薄布,蹲着练习作画,唯恐画笔搁得久了,手生了,失去了作画的连续性。上世纪90年代,著名新文人画家孙大江在青岛的一次画展上,被于国辉的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只是后来惊讶于见到于国辉本人时,其人并非如其画般“高大”。于国辉外表文弱,为人行事极其谦逊、朴素、低调,只有当你见到他的作品时,画中那扑面而来的雄健硬朗的气势,才会让你感受到他骨子里蕴含的力量,这是创作过程中的真情和激情使然。每当他拿起画笔,往往被一种激情驱遣着,情感喷薄而出,笔墨力透纸背,从而一幅幅激情澎湃、豪放大气、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便应运而生。
于国辉书画作品 毕可湖 摄
经过数年的摸索之后,于国辉转而主攻中国山水画,其深厚的造诣令他很快就在一众本土画家中脱颖而出。他师古人,博览群书,悉心揣摩前人画作,遍临各家碑帖,博采众长为己有;他师造化,足迹遍及三山五岳、游览名山大川取精华。他置身山中,早出晚归,风餐露宿,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观察山的四季风采和晦明阴晴,领悟山的神韵及情感,他在观山、画山、感悟山中得到了升华。他的作品笔墨上较写实,不附庸当前流行画风,朴实却有真味,不仅画出了山川之骨,还画出了山川之气,这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外现。
于国辉书画作品 毕可湖 摄
绘画讲究意境和笔墨,意在笔先。意趣应放纵——海阔天空,任龙游鸟飞;笔落要文静——入木三分,凭风吹雨打。于国辉深谙此理,因此他在写生中求真、求实,在创作中求神、求意。他以古人之笔法,写自然之风景,使自然与艺术有机地结合,形成新颖而雅致的格调。他用笔苍劲老辣,在漫不经意的线点组合中,表现出自然的景观,给人以痛快淋漓之美感。
于国辉的崂山山水画系列作品,将云海、奇峰、怪石、飞瀑、清流、茂林、山花等大自然的元素,提炼到宣纸上,刻画铺张,美不胜收,或疏淡清逸,或浑厚华滋,给人以水墨淋漓、云烟幻灭之感,表现出了崂山作为“海上第一仙山”的独特神韵,达到了“神超理得”、“离形得神”的灵动气韵与和谐境界。
于国辉书画作品 毕可湖 摄
太行山是北派山水画的母体,巍巍太行以其无与伦比的雄奇壮阔召唤着画家一次次前去写生创作。于国辉自1989年起,每年都去太行山一到两次,在人与自然的共鸣之中完成一幅幅作品。他的太行山水画系列,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画面层次变化多端。笔墨枯润相间,虚实得当,繁而不乱。以其慎密而阔达的笔触,描绘出波澜壮阔,辉煌大气的太行之魂,即使是小尺幅作品,也是气势逼人,可谓"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
纵观于国辉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一扫世俗之气、媚俗之态,力求形神兼备,以气韵取胜,却又不乏行笔严谨,没有一般画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作派。他以扎扎实实的功夫,写真真实实的山水,和谐朴素、浑然天成。
“师古人、师造化,投真情、立新意,黑墨团中创造自我”是于国辉的座右铭,我们相信一个阅历丰富、谦虚质朴、深爱自然的画家,必将迎来人生的另一次厚积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