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赶低端人群”来控人口是本末倒置
人是跟着资源、机会走的,所以“低端人群”本就是跟着“高端人群”走
进入今年以来,“控人口”似乎成了北京市的头等大事,官方的各种吹风、表态不断。而“史上最严厉”的非京籍儿童入学政策出台,显然是被当成了控人口的配套措施。据北京通州区教委一位官员向非京籍家长解释,“这是北京市的大趋向,要把低端人群和市场赶出北京”。
这样的解释让人想起一则寓言:因为地球上穷人和富人矛盾不断,所以决定把穷人迁到另一个星球,使两个人群分开。然而迁移完成后,发现很多富人混进了穷星球,而不少穷人留在了富星球。问这些人为什么不去自己的星球,其中的富人说我们需要穷人的服务,其中的穷人说我们跟着富人才能赚钱。
这个寓言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穷人和富人无法截然分开。如果把“低端人群”赶出北京,那谁来为“高端人群”服务呢?难道要让赵薇去给范冰冰当保姆,让张朝阳去给李彦宏捏脚?另一方面,很多“低端人群”不惜抛家舍业来到北京,就是奔着这里“高端人群”多,可以掘取的资源和可以寻找的机会也多。
资源带动“低端人群”的鲜活例子,就是北京动物园、大红门两个服装批发市场的产生。我们知道现在这两个市场因为其“低端”属性正被迁出北京,但原来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重要原因就在于,北京为了服务“高端人群”,建起了最发达的交通网络,外地商贩发现他们如果来北京进货,当天就可以往返,于是在此需求的驱动下,北京的服装批发业务逐渐发展壮大。…[详细]
因此要控人口,应该优先迁移“高端人群”
搞清楚了“谁跟着谁走”的问题,自然就得出答案:只要把北京的“高端人群”迁出去一批,会带走大量“低端人群”,控人口效果将立竿见影。
怎奈迁移“高端人群”雷声大雨点小,“赶低端人群”却雷厉风行
应该说,北京市也提出要疏散一批“高端人群”,今年以来各种关于学校、医院、部委下属事业单位、国企搬迁的传闻不断,但传着传着就没下文了。据报道每个可能被搬迁的单位或群体都能找出很多自己“不能动”的理由来,但耐人寻味的是,“高端人群”说自己“不能动”,就真的不动了;“低端人群”则喊归喊,上面说动就真被动了。…[详细]
以不让入学“赶低端人群”只会拆散家庭、制造问题
既然“高端人群”动不得,“低端人群”自然也赶不走
想赶走“低端人群”的城市,北京不是第一个。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最大城市约翰内斯堡,就不允许黑人住在城里,但他们也只是把黑人赶到城外居住,白天还得允许黑人进城为白人“打工”。
北京其实也早就搞过迁移“低端人群”的政策,只不过那时候迁移的是京籍“低端人群”——即住在胡同平房这些地方的北京本地底层人。2005年至2011年,北京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即现在的东城区西城区总共减少了7.2万户籍人口,办法就是在昌平区等外围区建了很多住宅楼和配套设施,送给中心区的“低端人群”,吸引他们迁走。可在京籍“低端人群”迁走后,更多的非京籍“低端人群”迅速填补了空缺,同期核心区增加了17万外来人口。
为什么“低端人群”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呢?原因是有权有钱的人始终还在核心区,对“低端人群”的吸引力还在。即便北京那些要求赶走“低端人群”的人,不也得请“低端人群”来给自己端盘子、修下水道吗?在“供需两旺”的情况下,“高端人群”不动,“低端人群”只会“春风吹又生”。…[详细]
能赶走的只是“低端人群”的家属
虽然政策为“低端人群”制造了诸多不便,但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低端人群”还是得留在城市。但他们已经很难做到拖家带口。严控非京籍人员子女入学对驱赶“低端人群”的家属来说,还是非常管用的。只不过,这就加剧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
而别的且不说,单看近年来留守群体中,下至几岁的幼女、上至九十几的老妪频频被性侵,这种情况下还要加剧留守问题,那是非常不人道的。…[详细]
或者给城市制造问题少年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非京籍孩子被赶走了,也有不少跟着父母留了下来。而这些孩子由于不能入学又被疏于管教,很容易发展为问题少年。前段时间火爆网络的奶西村三少年打人视频,就是非京籍少年发展为问题少年的例子。据奶西村一位少年介绍,他们这些人几乎都是外来人口,家里也没有钱,不读书每天就混在网吧、桌球厅,没有钱时就只能找比自己小的孩子下手。…[详细]
而根据纽约等城市的经验,外来移民如果得到妥善安置,本可以成为城市的稳定因子。因为他们在城市的处境虽然还是不济,却也要比在原籍好,状况的改善能让人心思安。
限制私立学校招生更是对私权的干涉
私立学校也被要求限制招收非京籍儿童,“低端人群”自助也不行
针对限制非京籍儿童入学的政策,评论员杨禹认为应该“构建‘实事求是的教育公平’”——“北京对外来人员子女进入小学就读要求提供‘五证’。此举引来‘门槛’高低之争。构建教育公平乃众望所归。但‘教育公平’不是在真空里构建的,得考虑资源承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构建的,得循序渐进;更不是只需考虑某一个人群的利益诉求。”
然而查阅数据可知,由于人口生育高峰过去,北京曾在2000到2008年之间就关闭了800所小学。也就是说,在过去北京的经济只是现在的1/N时,尚且可以负担更多的学校,现在反而没资源了?
何况,有需求就有商机,有商机就有供给,市场自会调节供需平衡,那些专门针对非京籍儿童的私立学校可以缓解就学压力。而且这些学校没有花政府一分钱,是自筹资源。可是过去的几年,很多打工子弟学校被强制关闭,如今剩下的私立学校也被要求限制招收非京籍儿童,于是出现了一边是非京籍儿童求学无门,一边是私立学校招不满学生的怪状。…[详细]
限制私立学校招生,既干涉了受教育权,也干涉了经营权
欧美也经历过移民进城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一少两多”,即移民纳税少、福利多、自由多。纳税少是指这些国家以直接税为主,如果一个人收入低,那基本是不交税的。福利多是指政府基于人道主义和补偿正义双重原则,要为移民提供简易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基本保障。自由多是指移民自谋生路的手段,政府尽量不干涉或者还提供方便。
而我国的城市外来人口任何一笔消费都要纳税,享受到的福利却很少,最后自己出钱让子女上私立学校的自由都被干涉。
同时,那些想做穷人生意的办学者也不能自由经营。…[详细]